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国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guó jiā duō gù国家多故 | 故:事故,变故。国家连续出现重大事故。形容国家局势不安定。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 |
xiū shēn qí jiā zhì guó píng tiān xi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tiān fǔ zhī guó天府之国 | 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后专指四川。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
guó mài mín mìng国脉民命 | 脉:命脉。国家和人民的命脉。比喻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的根基。 | 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当此国难深重之秋,若犹不思变计,则日汪肆扰于外,奸徒破坏于内,国脉民命,岌岌可危矣。” |
wáng guó miè zhǒng亡国灭种 | 国家灭亡,种族灭绝。谓一个国家被彻底毁灭。 | 清·严复《论世变之亟》:“故其端起于大夫士之怙私,而其祸可至于亡国灭种,四分五裂,而不可收拾。” |
fù mǔ zhī guó父母之国 | 自己出生的国家。指祖国。 | 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大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了何为莫出?” |
wáng guó pò jiā亡国破家 |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 汉 桓宽《盐铁论 相刺》:“屈原行吟泽畔,曰:‘安得皋陶而察之!’夫人君莫不欲求贤以自辅,任能以治国,然牵于流说,惑于道谀,是以贤圣蔽掩,而谗佞用事,以此亡国破家,而贤士饥于岩穴也。” |
guó ér wàng jiā国而忘家 | 谓为国事而忘其家。 | 《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我们科场是朝廷大典,你我为朝廷办事,就是不顾私亲,也还觉得于心无愧。” |
zhōu yóu liè guó周游列国 | 周游:全都走到,游遍。原指孔丘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当时的许多国家,希望得到重用,以便推行儒家的政治主张。后指走遍各地。 |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 孔子周游列国》:“孔子的学生说:‘鲁君不办正事,咱们走吧!’打那以后,孔子离开鲁国,带着一批学生周游列国,希望找个机会实行他的政治主张。” |
zhì guó qí jiā治国齐家 | 提高自身修养,理好家政,治理好所在的地区,最后使全国安宁 |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
guó nàn dāng tóu国难当头 | 国家正面临着巨大的灾难。 | 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在国难当头的现在,白天里讲些冠冕堂皇的话……不就正是这些人么?” |
jīng zhōng bào guó精忠报国 | 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 《北史 颜之仪传》:“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 |
xiāng rěn wèi guó相忍为国 | 忍:容忍。为了国家的利益而作一定的让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鲁以相忍为国也,忍其外不忍其内,焉用之?” |
hù guó yòu mín护国佑民 | 捍卫国家,保护人民。 | 《孤本元明杂剧 双林坐化》第二折:“扫荡妖魔神鬼怕,护国佑民万万纪。” |
bì guān suǒ guó闭关锁国 | 闭;关闭;关:关口;锁:封锁。封锁关口;关闭国境。指封锁国境;不与外国通商往来。 | 《周易 复》:“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
jǔ guó yī zhì举国一致 | 全国上下,团结一致。 | 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问题的中心点还是中国全体人民团结起来,树立举国一致的抗日阵线。” |
yì guó lì mín益国利民 | 对国家、对人民都有利。 | 《周书·文帝纪下》:“参考变通,可以益国利民便时适治者,为二十四新制。” |
zhèn guó zhī huàn振国之患 | 振:拯救;患:灾难,祸患。拯救国家的祸息。 | 西汉·司马迁《史记·陈丞相世家》:“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雄,振国家之患。” |
lì guó ān bāng立国安邦 |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亦作“立业安邦”。 | 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你看我立国安邦为相宰,那其间日转千阶,喜笑迎腮,挂印悬牌。”元·宫大用《七里滩》第一折:“自开基起运,立国安邦,坐筹帷幄,竭力疆场。” |
huò guó yāng mín祸国殃民 | 祸、殃:带来灾难;使受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 | 章炳麟《正学报缘起 例言》:“如去岁兖州之变,西报指斥疆臣,谓其祸国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
yōu guó xù mín忧国恤民 | 恤:体恤。忧虑国事,体恤百姓。 | 汉·徐幹《中论·谴交》:“文书委于官曹,系囚积于囹圄,而不遑省也。详察其为也,非欲忧国恤民,谋道讲德也。” |
wèi guó juān qū为国捐躯 | 捐:献;躯:身体,指生命。为国家牺牲生命。 | 清 钱采《说岳全传》第39回:“为国捐躯赴战场,丹心可并日争光。” |
guó jiā duō nàn国家多难 | 难:灾难。国家多次遭到灾难。形容国家政局不稳。 | 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上》:“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 |
guó kùn mín qióng国困民穷 | 困:贫困。指国家贫困,人们穷苦。 |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3章:“我想到我国的上层社会,虽然国困民穷,却非外国货不买的情形,不禁使我面红耳赤。” |
dà dào qiè guó大盗窃国 | 窃:盗取。形容坏人窃取国家政权。 | 战国·宋·庄周《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
yōu guó āi mín忧国哀民 | 忧虑国事,体恤百姓。 | 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会坐朝堂,则无忧国哀民恳恻之诚,苟转相顾望,莫肯违止。” |
guó bù jiān wēi国步艰危 |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清·顾炎武《赠路舍人泽溥》诗:“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 |
guó ān mín tài国安民泰 | 安:安定;泰:平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国安民泰,岁稔年和,三教兴隆,四方宁静。” |
fǔ guó fú jiā黼国黻家 | 谓国家文教之治,美如锦绣。 | |
guó jiā dòng liáng国家栋梁 | 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 | 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真乃国家栋梁。” |
guó shì tiáo táng国事蜩螗 | 蜩螗:蝉鸣扰人。形容国家处于纷乱不堪的状态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15回:“但是现在国事蜩螗,人心震动,外交失败,内政不修,正是岌岌可危的时候。” |
xīng bāng lì guó兴邦立国 | 邦:国家。建立和振兴国家。 | 元·无名氏《黄鹤楼》第三折:“安排打凤牢龙计,准备兴邦立国机。” |
guó bú kān èr国不堪贰 | 国家受不了两属情况的存在。 | |
wáng guó zhī yīn亡国之音 | 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 西汉 戴圣《礼记 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
liǎng guó jiāo bīng,bù zhǎn lái shǐ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
juān qū bào guó捐躯报国 | 捐躯:舍弃生命。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 | 《元史 王戢传》:“臣以布衣受恩,誓捐躯报国,今既偾军,得死为幸!” |
yōu guó wàng shēn忧国忘身 | 忧:忧虑。一心忧虑国事,忘了自身安危。 | 《晋书·淮南忠壮王允传》:“故淮南王允忠考笃诚,忧国忘身,讨乱奋发,几于克捷。” |
wù guó hài mín误国害民 | 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4回:“张俊身为大将,不思报效,专权乱政,误国害民。” |
dù guó hào mín蠹国耗民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一》:“彼募化亦谋食之一道,必以其不耕不织为蠹国耗民,彼不耕不织而蠹国耗民者,独僧尼耶?” |
guó rén jiē yuē kě shā国人皆曰可杀 | 皆:都;可:能。罪大恶极,全国人民都说他该杀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
dù guó yāng mín蠹国殃民 |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 | 《明史 方从哲传》:“代营榷税,蠹国殃民。” |
tóng zhōu dí guó同舟敌国 | 同舟共济的人成了敌人。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
bìng guó yāng mín病国殃民 | 使国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难。明·桑绍良《独乐园》楔子:“只因误用了王安石,创立新法,招呼党类,病国殃民,天下骚然。”亦作“祸国殃民”。郭沫若《不读书好求甚解》:“你们的动机不怕就出于利国福民,然而你们的结果必弄到病国殃民。” |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只为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为相,妒贤妒能,病国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
guó ěr wàng jiā,gōng ěr wàng sī国尔忘家,公尔忘私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鲁迅《两地书》:“而当时改革的人,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公尔忘私的气概。” |
yī guó sān gōng一国三公 | 公:古代诸侯国君的通称。一个国家有三个主持政事的人。比喻事权不统一,使人不知道听谁的话好。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
sàng quán rǔ guó丧权辱国 | 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 |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
jīng bāng wěi guó经帮纬国 |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
guó zhī sì wéi国之四维 | 四维:指礼义廉耻。指治国的纲纪。 | 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
pò guó wáng jiā破国亡家 |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 唐 汪遵《咏酒二首》诗:“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 |
guó zhī gān chéng国之干城 | 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 《诗经·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孔颖达疏:“言以武夫自固,为捍蔽如盾,为防守如城然。” |
nián jīng guó wěi年经国纬 | 指以年为经,以国为纬的编写史书的方法。 | |
zhì guó ān bāng治国安邦 | 治理国家,使之太平、安定。 | 元·无名氏《猿听经》第一折:“不能勾治国安邦朝帝阙,常只是披霜带月似檐中。” |
jīng guó zhī cái经国之才 | 指治理国家的才干。 | 晋 葛洪《抱朴子外篇 自叙》:“一时莫伦,有经国之才。” |
mín yīn guó fù民殷国富 | 殷:殷实,富足;阜:丰富。国家人民殷实富裕。 | 《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
cù guó bǎi lǐ蹙国百里 | 蹙:缩;国:国土。指丧失国土或边疆。 | 《诗经·大雅·召旻》:“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国百里,今也日蹙国百里。” |
fù kě dí guó富可敌国 | 敌:匹敌。私人拥有的财富可与国家的资财相匹敌。形容极为富有。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8卷:“母银越多,丹头越精。若炼得半合许丹头,富可敌国矣。” |
jǔ guó shàng xià举国上下 | 举:全。全国上上下下的人。 | 梁启超《管子传》第六章第一节:“苟且偷惰,习焉成风,举国上下,颓然以暮气充塞之。” |
zhì guó ān mín治国安民 | 治:治理;安:使安定;这里指使人民各安其业的意思。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定。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上》:“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 |
guó jiāng bù guó国将不国 | 国家将无法维持下去了。指国家的局势很坏,有亡国的危险。 | 清 曾朴《孽海花》第32回:“国将不国,这才是糊涂到底呢!” |
yāng guó huò jiā殃国祸家 | 殃:造祸为害。使国家家庭受到祸害。 | 南朝·梁·萧衍《净业赋》:“前轮折轴,后车覆轨,殃国祸家,亡身绝祀。” |
jiǎo guó gēng sú矫国更俗 |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同“矫国革俗”。 | 《战国策 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史记 鲁仲连邹阳列传》作“矫国更俗”。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
jìn cuì shì guó尽瘁事国 | 瘁:劳累;尽瘁:竭尽劳苦;事:服务,效力。比喻用尽心思和精力为国家效力。 | 《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 |
guó fù mín fēng国富民丰 | 国家富有,民众富裕。 | 三国·魏·曹植《七启》:“散乐移风,国富民康。” |
bìng mín gǔ guó病民蛊国 | 病:损坏,祸害;蛊:相传为人工培养的毒虫,引伸为毒害。害人民、害国家。 | 明·天然痴叟《石点头·贪婪汉六院卖风流》:“昔刘晏桑弘羊,利尽缁铢,而未尝病国病民,后世犹说其聚敛。” |
pò jiā wáng guó破家亡国 | 国家覆灭、家庭毁灭。 | 唐 杜牧《隋苑(红霞一抹广陵春)》诗:“却笑丘墟隋炀帝,破家亡国誊谁人?” |
guó fù bīng qiáng国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四》:“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
gōng ěr wàng sī,guó ěr wàng jiā公耳忘私,国耳忘家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 |
xùn guó wàng jiā徇国忘家 | 徇:为国献身。为国献身,不顾个人家庭得失与安危。 | 唐·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序》:“至若义感于内,诚动于中,徇国忘家,恤人忧己。” |
xùn guó wàng jǐ徇国忘己 | 徇:为国献身。为国献身,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 | 《宋书·谢晦传》:“逮营阳失德,自绝宗庙,朝野岌岌,忧及祸难,忠谋协契,徇国忘己,援登圣朝,惟新皇祚。” |
guó jiā dà shì国家大事 | 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贾复传》:“是时列侯唯高密、固始、胶东三侯与公卿参议国家大事,恩遇甚厚。” |
jiǎo guó gé sú矫国革俗 | 匡正国事,改革敝俗。 | 《战国策 齐策六》:“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司马贞索隐:“矫正国事,改更弊俗也。” |
fú guó lì mín福国利民 | 福:护佑。为国家和人民造福谋利。 |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第一章:“林则徐给其妻郑夫人家书里说:‘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无害。” |
yǐ shēn xùn guó以身殉国 | 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 南朝 梁 沈约《宋书 沈文秀传》:“伯宗曰:\'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 |
xùn guó wàng shēn徇国忘身 | 指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置之度外。徇:为国献身。 | 唐 白居易《赠裴垍官制》:“故太子宾客裴垍,忠正恭慎,佐予为理,事君尽礼,徇国忘身。” |
ān bāng zhì guó安邦治国 | 使国家安定太平。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荐贤举善是吾心,安邦治国访知音。” |
yǐ shēn bào guó以身报国 | 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 《魏书 辛雄传》:“卿等备位纳言,当以身报国。” |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讨伐。一个国家必定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然后别人才来攻伐。比喻事情变化要从内部找原因。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yù dí yú guó mén zhī wài御敌于国门之外 | 御:抵挡;国门:京都城门,边界线。将敌人阻挡在境外。 | 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今有御人国门之外者。” |
xíng shèng zhī guó形胜之国 | 形胜:地理形势优越。指地势优越的国家。 | 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险千里,持戟百万。” |
yōu guó wàng jiā忧国忘家 | 因忧虑国事而不考虑自己的家事。 | 《后汉书·来歙传》:“中郎将来歙,攻战连年,平定羌、陇,忧国忘家,忠孝彰著。” |
mín kùn guó pín民困国贫 | 人民困苦,国家贫穷。 | 《宋史·河渠志》:“当此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知其有大不可者五。” |
gōng ér wàng sī,guó ér wàng jiā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但自古道:‘公而忘私,国而忘家。’” |
guó jiā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qī jūn wù guó欺君误国 | 欺骗君主,祸害国家。 | 明 陆采《明珠记 奸谋》:“刘震这厮索强,前日弹我欺君误国,要将枭首示众。” |
huáng qīn guó qī皇亲国戚 | 皇帝的亲戚。比喻极有权势的人。 | 元 无名氏《谢金吾》第三折:“刀斧手且住者,不知是那个皇亲国戚来了也。” |
xī fāng jìng guó西方净国 | 佛教语。指西方净土 | 清·龚自珍《西郊落花歌》:“西方净国未可到,下笔绮语何漓漓。” |
quán guó yī pán qí全国一盘棋 | 指全国各部门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面安排,互相协作。 | 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
guó zhī jiāng wáng,bì yǒu yāo niè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 | 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ān guó níng jiā安国宁家 | 指治理国家。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 |
fù kān dí guó富堪敌国 | 见“富可敌国”。 | 《廿载繁华梦》第三回:“若库书吏役,反得富堪敌国,坐拥膏腴。” |
guó wú níng rì国无宁日 | 宁:安宁。国家没有太平的时候。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一回:“宋大国也,起倾国兵,盛气而来……吾国无宁日矣。” |
guó bù duō jiān国步多艰 |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 唐·郑谷《读前集》:“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 |
qiān shèng zhī guó千乘之国 | 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春秋时指中等诸侯国。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fù guó qiáng bīng富国强兵 | 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 | 先秦 商鞅《商君书 壹言》:“故治国者,其抟力也,以富国强兵也。” |
shā shēn bào guó杀身报国 | 不惜牺牲生命来报答国家。亦作“杀身救国”。 | 唐·杨炯《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臣又多幸天皇任之以股肱,誓期杀身报国,致一人于尧舜。” |
jìn zhōng bào guó尽忠报国 | 用全部忠诚报效国家。 | 《北史 文苑传 颜之仪》:“公等备受朝恩,当尽忠报国。” |
guó wú èr jūn国无二君 |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 | 《礼记·丧服四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
wù guó tiǎn mín误国殄民 | 殄:灭绝。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 | 宋·周密《齐东野语·洪君畴》:“贪缪之柏,误国殄民,逐之已晚。” |
guó tài mín ān国泰民安 | 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 | 宋 吴自牧《梦梁录 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
jīng bāng wěi guó经邦纬国 | 经、纬: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引申为治理、规划。邦:国家。指治理国家。 | 唐·李世民《授长孙无忌司徒诏》:“是以经邦纬国必俟萧曹之勋,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