偰逊简介

偰逊

偰(xiè)逊(1319~1360),元代诗人。字公远,又字伯僚。高昌维吾尔族。偰哲笃长子。寓居溧阳(今属江苏)。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进士,任翰林应奉,迁宣政院断事官经历。选为端本堂正字。曾出守单州。元末以尚宾出使高丽,逢元朝鼎革,便留高丽不还,被封为高昌郡公。他的诗集名为《近思斋逸稿》,但国内已无传本。小诗《山雨》被诗选家评为“纯乎天籁”:“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按:偰逊字伯僚,又作百辽。

► 偰逊的诗文(1篇)偰逊的名句(0条)

人物简介

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进士,任翰林应奉、宣政院断事官、端本堂正字,授皇太子经。因丞相哈麻与其父偰哲笃有怨,伯辽逊遭忌,出守单州,丁父忧,寓大宁(热河平泉)。至正十八年(1358)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伯辽逊为避乱,携子弟逃至高丽。高丽恭愍王(1352~1374)曾在元廷侍太子于端本堂,与伯辽逊有旧谊,故对其待遇优渥,封高昌伯,改富原侯,更名偰逊。元至正二十年卒于松京典牧洞私第。其家遂定居高丽,子孙先后出仕高丽、朝鲜,其家族绵延至今。有《近思斋逸稿》传世。事见《高丽史·偰逊传》。

文学创作

偰逊自幼接受西域和中原两个方面的文化熏陶,对汉文文史典籍和华夏文明有深入的认识。在江南时就以写作汉语诗文与友人交流,为官时进一步深入到华夏文化之中,并应用自如地用汉文写作,但当时尚无大的影响。 到高丽之后,他将自己的诗作结集成《近思斋逸稿》,于是诗名大振。虽然收入了许多在高丽的思乡之作,但主要内容还是在中国的作品。 如他的代表作《山雨》,写了内心的凄凉苦寂,隐含着对时局的忧患: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就诗本身,形象生动,语调明快,不假雕饰,纯乎自然之趣,写得十分含蓄。 偰逊在一生的最后时刻,写下倾吐心曲的《记梦寄简朝中故旧》:

于穆宣文阁,雍容端本堂。

梦中犹昨日,觉后是他乡。

万死心如铁,三年鬓已苍。

生还倘能遂,甘老校书郎。

在高丽避居的岁月中,故乡之思的浓烈情怀始终不减。偰逊在元代诗坛虽无盛名,但在韩国文学史上却有他的一席之地。韩国汉文古诗总集《箕雅》中收录他的诗作,《韩国历代诗话类编》中收录了对契逊诗作的评论。韩国古籍《壶谷诗话》将偰逊诗作风格概括为“哀抗”、“雄奇”。《搜文琐谈》则称偰诗“平易写景而语实”,“含蓄意思而言语皆虚”,“能道人所未道”,给予很高评价。可借《近思斋逸稿》原本难寻,有学者从韩国文献里只辑出偰逊诗数十首。在汉文典籍中,也只能见到《明诗综》中收录的五言绝句《山雨》。《明诗别裁》中在收录《山雨》的同时,并有“纯乎天颓”的评语。

偰逊的长子偰长寿也是诗人,在韩国汉语古诗总集中收录他的诗作约有10首,表达了游子隐逸、怀乡念旧的情怀。 最后还要提到偰逊的五弟契斯,他是高昌契氏家族在元末仍留居江南的一位名人。他在明洪武年间出任礼部尚书,《明实录》中有两篇偰斯小传。他的汉语水平很高,与江南著名诗有诗文往来。他还作为明使两次出使高丽,这是否与偰逊遁入高丽有关,确实耐人寻味。同时偰长寿也作为高丽使者7次出使明庭。

参考资料

1.马良春,李福田 总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第七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5418页.

山雨

元代偰逊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