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声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nuò nuò lián shēng喏喏连声 | 喏喏:答应的声音。一声接一声地答应。形容十分恭顺的样子。 | 元 关汉卿《金线池》第三折:“闪的我孤孤另另,说的话诞诞邓邓,俺也曾轻轻唤着,躬躬前来,喏喏连声。” |
sǐ shēng huó qì死声活气 | 阴阳怪气的声音。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6回:“鹊噪檐前不肯休,死声活气没来由。” |
āi shēng tàn qì唉声叹气 | 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也写作“哀声叹气”、“嗳声叹气”。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
chú fèng qīng shēng雏凤清声 | 雏凤:比喻优秀子弟;清声:清越的鸣声。比喻后代子孙更有才华。 | 唐 李商隐《寄韩冬郎兼长之员外》:“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
shēng chí qiān lǐ声驰千里 | 驰:传扬。名声远播。形容声望很高。 | 晋·皇甫谧《高士传》:“段干木贤者也,不趋势力,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 |
qiān chuí dǎ luó,yī chuí dìng shēng千锤打锣,一锤定声 | 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 | 李文亢《婚事》:“千锤打锣,一锤定声,最后还是中祥开了腔。” |
xū zhāng shēng shì虚张声势 | 假装出强大的气势。虚:虚假;张:张扬。 | 唐 韩愈《论淮西事宜状》:“淄青、恒冀两道,与蔡州气类略同,今闻讨伐元济,人情必有救助之意,然皆暗弱,自保无暇,虚张声势,则必有之。” |
yīng shēng yàn yǔ莺声燕语 | 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 元 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
tóng shēng gòng qì同声共气 | 比喻亲密无间,志趣相合。 | 清·李渔《蜃中楼·耳卜》:“我想世上的人,同声共气的也有,谁似我们两个德性、才华,不争分寸。” |
bǐ jiān qí shēng比肩齐声 | 比喻地位、声望相等或相近。 | 《三国志·吴书·吾粲传》:“虽起孤傲,与同郡陆逊、卜静等比肩齐声矣。” |
tóng shēng tóng qì同声同气 | 见“同声共气”。 | 清·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四回:“故小弟要进京里寻个知己,代他干营,好来任这海关监督,这时同声同气,才好做事。” |
jiāo shēng jiāo qì娇声娇气 | 形容说话娇滴滴的声气。 | 鲁迅《热风 随感录二十五》:“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的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 |
jì rán wú shēng寂然无声 | 寂静没有声音。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1卷:“这些和尚是山野的人,收了这残盘剩饭,必然聚吃一番,不然,也要收拾家火,为何寂然无声?” |
kōng gǔ chuán shēng空谷传声 | 谷:山谷。人在山谷中发出音响;立即可以听到回声。比喻很快有所反响。 | 南朝 梁 萧衍《净业赋》:“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 |
shēng míng láng jí声名狼籍 | 形容名望声誉败坏到了极点,不可收拾。 | 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珊珊》:“邑之仕宦眷属,闻之成不平,声名狼籍。” |
yí shēng yú jià遗声余价 | 指前人死后在社会上流传的声誉和评价。 |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名实》:“神灭形消,遗声余价,亦犹蝉壳蛇皮、兽迒鸟迹耳,何预于死者,而圣人以为名教乎?” |
chǎn jì xiāo shēng铲迹销声 | 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 《晋书·儒林传论》:“若仲宁之清贞守道,抗志柴门;行齐之居室屡空,栖心陋巷;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之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者也。” |
gē shēng rào liáng歌声绕梁 | 绕:回旋;梁:房屋的大梁。歌声回旋于房梁之间。形容歌声优美动听。 | 《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欐,三日不绝。” |
yī kǒu yī shēng一口一声 | 犹口口声声。 | 《金瓶梅词话》第七回:“西门庆那里肯,一口一声只叫‘姑娘请受礼。’” |
hān shēng rú léi鼾声如雷 | 鼾:熟睡时的鼻息声。形容熟睡时鼾声很大。 | 清 李汝珍《镜花缘》:“各去睡了,不多时,酣声如雷。” |
mí mí zhī shēng靡靡之声 | 同“靡靡之音”。 |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事毕,将奏靡靡之声。” |
bīng guì xiān shēng兵贵先声 |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
jīn gé zhī shēng金革之声 | 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 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四方无斗争金革之声。” |
xū shēng dòng xià虚声恫吓 | 虚声:假装出一种声势。用虚张声势来恐吓别人。 | 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28章:“张勋所谓‘谁敢造反我就去打谁’的一句豪语,不过虚声恫吓,他未尝不知道他的辫子军……并不善于冲锋陷阵。” |
yī fèi bǎi shēng一吠百声 | 即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明·何景明《上杨邃庵书》:“群猜共怒,一吠百声,持辩风起,发言雷同矣。” |
zhì dì fù shēng掷地赋声 | 见“掷地金声”。 | 明·郑若庸《玉玦记·赴试》:“腰印能如季士稀,恐掷地赋声难比。” |
yī shǒu dú pāi,suī jí wú shēng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疾:急速,猛烈。比喻一个人或单方面的力量难以办事。 | 《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
xiāo shēng nì yǐng消声匿影 | 不公开讲话,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再出现。 | 语出《艺文类聚》卷三六引北周庚信《五月披裘负薪画赞》:“禽巢欲远,鱼穴惟深,消声灭迹,何必山林!” |
píng qì tūn shēng屏气吞声 | 犹言忍气吞声。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贫儿屏气吞声,蹲踞墙外,又被群狗嚎吠。” |
qì ruò shēng sī气弱声嘶 | 弱:微弱;嘶:声音沙哑。气息微弱,声音沙哑。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宝玉生来未经过这样苦楚,起先觉得打的疼不过,还乱嚷乱哭,后来渐渐气弱声嘶,哽咽不出。” |
wú shēng wú sè无声无色 | 没有声音和色彩。形容平淡不动人。 | 《新华月报》1965年第9期:“影片并没有真实地反映这场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而把它写得冷冷清清,无声无色。” |
suí shēng fèi yǐng随声吠影 | 比喻一经他人唆使,便不分是非曲直,对人大加攻击。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
hè hè shēng míng赫赫声名 | 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 唐·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
liǎn shēng píng xī敛声屏息 | 见“敛声屏气”。 | 周立波《李大贵观礼》:“三十万军民敛声屏息地倾听领袖庄严洪亮的宣告。” |
rú wéi qí shēng,rú jiàn qí rén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象听到他的声音,象见到他本人一样。形容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非常生动逼真。 | 唐 韩愈《独孤申叔哀辞》:“濯濯其英,晔晔其光,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
chuāi gǔ tīng shēng揣骨听声 | 原指旧时相法之一种。不相其面,而摸其骨骼,听其语声,以判贵贱。后以喻牵强附会,妄加评判。 | 宋·彭乘《墨客挥犀》卷一:“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者为佳画。此又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 |
fù ěr shè shēng附耳射声 | 谓传闻异辞,捕风捉影。 | 清·钱谦益《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公神道碑》:“陵谷迁移,忘注芜没,郢书燕说,附耳射声。” |
shū shēng lǎng lǎng书声朗朗 | 形容读书声音清朗而响亮。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接二连三,莫不书声朗朗。” |
shēng wēi dà zhèn声威大震 | 声势威望急速增长;使人非常震动。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0回:“将军功绩已成,威声大震。” |
xiào mào shēng yīn笑貌声音 | 笑貌:表情;声音:谈吐。指人的言谈、态度等。 | 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女辗转床席,绝而复苏者数次,迨至转危为安,笑貌声音,不殊常度,而言动举止,如出两人。” |
shēng jià shí bèi声价十倍 |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这大人们伯乐一顾,便声价十倍,何愁那州县不极力奉承。” |
wú shēng wú xī无声无息 | 息:音信;消息。没有声音;没有气息。形容没有声响;不为人觉察。 | 鲁迅《书信集 1047 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
tóng shēng yī cí同声一辞 | 犹言众口一辞。指大家说得都一样。 | 清·陈确《死节论》:“何至使八百诸侯同声一辞,冠带之伦服膺新命!” |
shēng qíng bìng mào声情并茂 | 并:都;茂:草木丰盛的样子,引伸为美好。指演唱的音色、唱腔和表达的感情都很动人。 | 清 珠泉居士《续板桥杂记》:“余于王氏水阁听演《寻亲记 跌包》一出,声情并茂,不亚梨园能手。” |
tūn shēng rěn qì吞声忍气 | 吞声:不敢出声;忍:忍耐。形容受了气而勉强忍耐,不敢出声。 | 元 高文秀《黑旋风》第一折:“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
sǐ shēng táo qì死声淘气 | 见“死声咷气”。 | 明·冯惟敏《醉太平·李中麓醉归堂夜话》曲:“死声淘气叫皇天,老天公不管。” |
mò bù zuò shēng默不做声 | 默:沉默。沉默不说一句话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刘峰默不做声,顺着梯子下了几阶,又回身关好柜底板。” |
xiāo shēng liǎn jì销声敛迹 | 犹言销声匿迹。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第11卷:“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敛迹。” |
zhèng shēng luàn yǎ郑声乱雅 | 郑声:春秋时郑国的音乐,靡靡之音;雅:庄严的雅乐。郑国淫靡的声乐扰乱了庄严的雅乐。比喻以邪侵正。 | 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
yí shēng zhuì xù遗声坠绪 | 指行将绝灭的诗歌创作传统。 | 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我朝唯纳兰公子,深入北宋唐奥。遗声坠绪,二百年后,乃为足下拾得,是何神术,钦佩钦佩!” |
yóu guāng yáng shēng游光扬声 | 流传荣誉,播扬名声。 | 清·钱谦益《吴中名贤表扬续议》:“列郡之中,亦有弓旌贲及,著作繁富,游光扬声,倾动海内者矣。” |
liǎn shēng bǐng qì敛声屏气 | 敛:收入束;屏:抑止。抑制语声和呼吸。形容畏惧、小心的样子。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 |
fú shēng qiè xiǎng浮声切响 | 浮声:平声;切响:仄声。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
mò bù zuò shēng默不作声 | 一句话也不说。 | 朱自清《不知道》:“固然他有时也可以‘默不作声’,有时也可以老实答道,‘不能奉告’或‘不便奉告’。” |
sòng shēng zǎi dào颂声载道 | 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不但山西百姓颂声载道,就是山西官员,从巡抚以下,也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 |
shēng shēng shì zhǎng声生势长 | 声:声誉;势:权势。声望越高,势力越大。 | 唐·韩愈《曹成王碑》:“法成令修,治出张施,声生势长。” |
shēng sè huò lì声色货利 | 货:指钱财;利:指私利。贪恋歌舞、女色、钱财、私利。泛指寻欢作乐和要钱等行径。 | 《尚书 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 |
yī shēng bù kēng一声不吭 | 一句话也不说。 | 梁实秋《废话》:“犹如两人见面不免说说一句‘今天天气……’之类的话,聊胜于两个人都绷着脸一声不吭而已。” |
làng shēng làng qì浪声浪气 | 怪声怪调。 | 清·无名氏《隔帘花影》第四回:“没的浪声浪气、放屁拉臊,精扯淡的话!” |
bǎi zhuàn qiān shēng百啭千声 | 形容鸟鸣声婉转多样。 | 宋 欧阳修《画眉鸟》诗:“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huì shēng zhuàng wù绘声状物 | 绘:描摹,形容;状:描摹。对事物的描绘。 |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27篇:“《三侠五义》及其续书,绘声状物,甚有平话习气。” |
zhèng sè lì shēng正色厉声 | 态度严正,言辞严厉。 | 明·方孝孺《王彪之》:“众情疑惧方若锋刃之迫肤,而能处之从容,正色厉声决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
tóng shēng xiāng yìng同声相应 |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
qì jié shēng sī气竭声澌 | 见“气竭声嘶”。 | 《辛亥革命·关于南北议和的清方档案》:“气竭声澌,不知所云。” |
shě shí tīng shēng舍实听声 | 不察实际,只听虚名。 | 汉·王符《潜夫论·实贡》:“周显拘时,故苏秦;燕哙利虚誉,故让子之;皆舍实听声,呕哇之过也。” |
hè lì yuán shēng鹤唳猿声 | 鹤鸣猿啼。形容凄清孤寂的景象。 | 明·梅鼎祚《玉合记·酧负》:“早除却花魔酒病,惯闻他鹤唳猿声,守清夜药垆丹鼎。” |
yán wéi xīn shēng言为心声 | 言:语言。语言是表达内心活动的声音。指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感的反映。 | 汉 扬雄《法言 问神》:“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
míng shēng jí shèn名声籍甚 | 比喻名声极大。 | 《史记·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
fēng mù chái shēng蜂目豺声 | 眼睛象蜂,声音象豺。形容坏人的面貌声音。 | 左丘明《左传 文公元年》:“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
yīng qí míng yǐ,qiú qí yǒu shēng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 | 《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
suí shēng shì fēi随声是非 | 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谓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 汉·荀悦《汉纪·哀帝纪》:“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岂不哀哉。” |
jīn shēng yù sè金声玉色 | 比喻人的坚贞品格和操守。 | 《尚书大传》第四卷:“千七百七十三诸侯,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 |
suí shēng qū hé随声趋和 | 见“随声附和”。 | 宋·孔炜《文安谥议》:“其学务穷本原,不为章句训话,其持论雄杰卓立,不苟随声趋和。” |
yǐn qì tūn shēng饮气吞声 | 谓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 | 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
hú tīng zhī shēng狐听之声 | 指冰下水流之声。 | 《水经注·河水一》引《述征记》:“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冰下无水乃过,人见狐行方渡。”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狐之为兽,又多猜疑,故听河冰无流水声,然後敢渡。” |
yíng shēng wā zào蝇声蛙躁 | 苍蝇、青蛙无休止地叫。比喻低劣的、无病呻吟的诗文。 | 清 钱谦益《〈范玺卿诗集〉序》:“今也生乎百世之下,欲以其蝇声蛙躁,追配古人,俪然以李杜相命,浸假而膏唇拭舌,訾议其短长,蜉蝣撼大树,斯可为一笑已矣。” |
hāi shēng tàn qì咳声叹气 | 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 《负曝闲谈》第六回:“江裴度无法,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脚。” |
zhēng zhēng yǒu shēng铮铮有声 | 铮铮:金属相击声。比喻为人正直,名声很好。 |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十二出:“他也是敝世兄,在复社中铮铮有声,岂肯为此?” |
yìng shēng chóng应声虫 | 比喻自己胸无主张,随声附和他人。 | 唐·刘束《隋唐嘉话》:“有患应声病者,问医官苏澄,……过至他药,复应如初。澄因为处方,以此药为主,其病自除。” |
shēng sè gǒu mǎ声色狗马 | 声色:歌舞和女色;狗马:养狗和骑马。后来二语连用;形容剥削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方式。 | 唐 白居易《悲哉行》:“平封还酒债,堆金选蛾眉。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
zǒu lòu fēng shēng走漏风声 | 泄漏机密或消息。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5回:“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万一走漏风声,娘娘与夫人们只道妾等巧诈,以博圣恩眷宠。” |
qiǎo wú shēng xī悄无声息 | 悄:静。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 | 曾朴《孽海花》第34回:“此时再听,就悄无声息了。” |
tōu shēng xì qì偷声细气 | 轻声轻气。 |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题叙:“啥话?看你偷声细气的样子!” |
yǒu shēng yǒu sè有声有色 | 既有声音;又有色泽。形容表演或说话十分生动、精彩。 | 宋 汪藻《浮溪集 翠微堂记》:“其意从谓世之有声有色者,未有不争而得,亦未有不终磨灭者。” |
suí shēng zhú xiǎng随声逐响 | 指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 东汉·王符《潜夫论·贤难》:“此随声逐响之过也。” |
liǎn shēng nì jì敛声匿迹 | 不声张,不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 | 《解放日报》1944.8.18:“这样,识时务的就不得不敛声匿迹。” |
shēng yìng qì qiú声应气求 |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pō shēng làng qì泼声浪气 | 泼:泼辣;浪:放浪。泼辣的声调放浪的声势。形容撒泼的神态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
fèi xíng fèi shēng吠形吠声 | 比喻跟在别人后面盲目附和。 | 汉 王符《潜夫论 贤难》:“谚曰:‘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世之疾此,固久矣哉!” |
hè lì fēng shēng鹤唳风声 |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晋书 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shēng zhèn lín mù声振林木 | 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 |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xiān shēng duó rén先声夺人 | 声:声势;夺人:指动摇人心。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一年》:“军志有之:先人有夺人之心,后人有待其衰。” |
nì jì xiāo shēng匿迹销声 | 指隐藏进来或不公开露面。 |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
chí shēng zǒu yù驰声走誉 | 名声传扬。 | 明·袁宏道《钦叔阳秀才》:“三代而下,尽是此一种人,驰声走誉,比善人有恒,更觉完美。” |
shēng qiú qì yìng声求气应 | 应:应和,共鸣;求:寻找。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比喻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 《周易 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
jiāo kǒu tóng shēng交口同声 | 犹言众口一词。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4卷:“以故人人到母后跟前,交口同声,誉称晋王仁孝聪明,不似太子寡恩傲礼。” |
dà yīn xī shēng大音希声 | 指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无声之音。 | 《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王弼注:“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 |
xiān shēng hòu shí先声后实 | 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
shēng sè bù dòng声色不动 | 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动:变动。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态非常镇静。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五卷:“众人道是一番天样大、火样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闲,声色不动,化做一杯雪水。” |
yīng shēng qī rén英声欺人 | 指非凡人物逞才欺世。 | 明 李攀龙《〈唐诗选〉序》:“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杂长语,英声欺人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