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立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pín wú lì zhuī贫无立锥 | 穷得连插锥子的地方都没有。 | 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富者田连阡伯,贫者亡立锥之地。” |
chí qiāng hú lì持枪鹄立 | 鹄:天鹅;鹄立:像天鹅一样站立。形容军人手握钢枪,庄严肃立。 | 邹韬奋《患难余生记》第一章:“近别墅及别墅内武装保卫森严,持枪鹄立。”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lì zhuī上无片瓦,下无立锥 |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丰化和尚》:“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zhèng sè lì cháo正色立朝 | 正色:态度严肃而不可侵犯;朝:朝廷。比喻不谄媚阿谀和不畏强暴的人。 | 《公羊传·桓公二年》:“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则人莫敢过而致难其君者,孔父可谓义形于色矣” |
jì tiān lì jí继天立极 | 继:继承;天、极:指帝位。继承天子之位。 |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 |
xīng jiā lì yè兴家立业 | 建设家庭,创立事业。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十二回:“纵不能兴家立业,也不至弃田荡产。” |
zuān dāo lì shì钻刀立誓 | 钻刀:古代立誓仪式,立誓人要从刀门下钻过,表示如果负盟,甘愿死于刀刃之下。形容立誓定盟之真诚。 | 清·李玉《牛头山》:“即当钻刀立誓,永受元帅鞭策便了。” |
shù sú lì huà树俗立化 | 树立风俗教化。 | 《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
lì yè ān bāng立业安邦 | 建立国家,安定天下。同“立国安邦”。 | 元 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一折:“想五帝之世,求贤用士,立业安邦,你是不知也。” |
zhōng lì bù yǐ中立不倚 | 倚:偏。保持中立,不偏不倚。 | 《礼记·中庸》:“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
gōng chéng míng lì功成名立 | 成:成功;名:名利。建立了功绩,名声也有了。指功绩与名利都得到。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4回:“功成名立,偕老林泉,这是我的夙愿。” |
hóng xiān fèng lì鸿鶱凤立 | 鸿鹄高飞,凤凰挺立。比喻超卓突出。 | 唐·李白《秋夜于安府送孟赞府兄还都序》:“鸿鶱凤立,不循常流。” |
máo fà sǒng lì毛发悚立 | 毛发:头发和汗毛;耸:竖起。头发与汗毛竖起。形容非常恐惧。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迄今思之,尚毛发悚立也。” |
fèi sī lì gōng废私立公 | 去私为公。 | 《战国策·燕策一》:“寡人闻太子之义,将废私而立公,饬君臣之义,正父子之位。” |
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拔赵帜立赤帜 | 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 见“拔赵帜易汉帜”。 |
dāng lì zhī nián当立之年 | 指三十岁。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三十而立。” |
jiàn gōng lì shì建功立事 | 犹“建功立业”。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唐·林蕴《上宰相元衡弘靖书》:“见古人之有建功立事者,心则幕之。” | 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桂阳太守李温等,皆建功立事,有补于世。” |
hǎi lì yún chuí海立云垂 | 形容文辞气魄极大。 | 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
wú lì zhuī zhī dì无立锥之地 | 没有立锥子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后常形容贫穷。 | 《庄子 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吕氏春秋 为欲》:“无立锥之地,至贫也。” |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é lù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路 | 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 |
gé jiù lì xīn革旧立新 | 指革除旧的创建新的。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宽厚出名的,讲究忠信,是一个励精图治,革旧立新的单于。” |
lín jī lì duàn临机立断 | 当机立断。抓住时机,立刻决断。 | 明·唐顺之《条陈海防经略事疏》:“访得淮扬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英敏多谋,临机立断,运筹足以破鬼夷之算,贾勇足以汗懦将之颜。” |
gé gù lì xīn革故立新 | 见“革故鼎新”。 | 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是以宽厚出名的,讲究忠信。是一个励精图治,革故立新的单于。” |
lián wán lì nuò廉顽立懦 | 谓高尚的节操可以激励人振奋向上。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 语出《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
jīn gōng bù lì矜功不立 | 矜:自夸。自以为能立大功而大功必不成。 | 《战国策 齐策四》:“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 |
dǐng tiān lì dì顶天立地 | 头顶云天;脚踩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也形容敢作敢为;光明磊落。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育王裕禅师法嗣 道场法全禅师》:“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肩横榔栗,到处行脚。” |
dà pò dà lì大破大立 | 大举击毁旧物,大力建立新事物。 | |
shēn wú lì zhuī身无立锥 | 没有寸土可以容身。比喻极小的地方。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1回:“今日身无立锥,诚恐有误诸君。” |
shù yuán lì dí树元立嫡 | 谓立嫡长子为储君。 | 南朝·梁·沈约《立太子恩诏》:“王公卿士,咸以为树元立嫡,有邦所先,守器传统,于斯为重。” |
kāi jī lì yè开基立业 | 开创基业,通常比喻旧时开国君主建立新的朝代或国家。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自我高皇帝断蛇起义,开基立业,传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据一方。” |
qiǎo lì míng mù巧立名目 | 名目:各种名称、项目。用欺骗的手段设立各种名目;以达到不正当目的。 | 明 李开先《闲居集》:“又将郭宗报出水退正湖地三百顷余,不补原包套征粮地数,巧立名目,作为册外,私自收受。” |
bù lì wén zì不立文字 |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hè lì qǐ zhù鹤立企伫 | 企:企望;伫:伫立。像仙鹤直立、伸长脖颈盼望。 | 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实怀鹤立企伫之心。” |
lì méi dèng yǎn立眉瞪眼 | 倒竖双眉,圆瞪二目。形容暴怒的样子。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21章:“她退了两步,立眉瞪眼地用手枪朝哈叭狗一点:‘你别动!’” |
dān jié dú lì单孑独立 | 单孑:单身一人。只身一人,独立自持。 | |
quán tóu shàng lì dé rén,gē bó shàng zǒu dé mǎ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 | 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走得马,人面上行的人,不是那等搠不出的鳖老婆。” |
chéng jiā lì jì成家立计 | 犹言成家立业。 | 元·刘致《红绣鞋·劝收心》套曲:“不指望成家立计,则寻思卖笑求食。” |
cè zú ér lì侧足而立 | 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
qióng qióng jié lì,xíng yǐng xiāng diào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 | 汉·张衡《思玄赋》:“何孤行之茕茕兮,孑不群而介立。”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yáng xù shān lì阳煦山立 | 象太阳那样暖和,象山岳那样屹立。比喻人性格温和,品行端正。 |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颜貌类》:“王君阳煦山立,宗庙器也。” |
xíng mián lì dǔn行眠立盹 | 形容极度疲倦无精神。 | 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若做官后,每日价行眠立盹,休,休,枉笑杀凌烟阁上人。” |
yuān tíng shān lì渊亭山立 | 见“渊渟岳峙”。 | |
ān jiā lì yè安家立业 | 安置家庭;创立事业。也指长期在一个地方劳动和生活。 | 梁斌《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代序)》:“于是背起铺盖卷下了关东,在关东挖参、淘金,积了一些钱,回来安家立业,准备报仇。” |
lì shēn yáng míng立身扬名 | 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 | 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立身扬名。” |
shù bēi lì zhuàn树碑立传 | 树:建立。原指把某人生平事迹刻在石碑上或写成传记;使他的名声世代流传下去。现比喻树立个人威信;抬高个人声望。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桓彬传》:“蔡邕等共论序其志,佥以为彬有过人者四……乃共树碑而颂焉。” |
miè dé lì wéi灭德立违 | 灭:消灭。败坏道德,做违背道德的事。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今灭德立违,而置其赂器于大庙,以明示百官。” |
chóng zú ér lì重足而立 | 迭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 | 西汉 贾谊《过秦论》下:“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
duō jiē lì bàn咄嗟立办 | 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为客作豆粥,咄嗟便办。” |
zào tiān lì jí造天立极 | 造:到,往;极:准则。指君王登上帝位,确立纲纪。 | 唐·陈子昂《为资州郑使君让官表》:“伏惟陛下,革命开基。造天立极,方且弘宜帝典。” |
miàn qiáng ér lì面墙而立 |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 《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
yī rén lì zhì,wàn fū mò duó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形容志向坚定,别人很难改变。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五卷:“正是‘一人立志,万夫莫夺。’” |
tè lì dú xíng特立独行 | 特:独特;立:立身。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 | 《礼记·儒行》:“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
lì gōng zì xiào立功自效 | 立:建树;效:报效,献出。指建树功绩以作出贡献。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只将郭子仪手下仆人失慎的,就地正法,赦郭子仪之罪,许其自后立功自效。” |
chuí shǒu shì lì垂手侍立 | 垂:低下;垂手:表示恭敬;侍:侍侯。形容恭敬地站在旁边随时听从吩咐。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院中许多小厮垂手侍立,伺候烧纸。” |
lì zhuī zhī tǔ立锥之土 | 立锥:插锥子。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能容身的极小地方。 | 曹冏《六代论》:“子弟无尺寸之封,功臣无立锥之土。” |
shàng wú piàn wǎ,xià wú lì zhuī zhī dì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
qiáng miàn ér lì墙面而立 | 面对墙壁对立。形容目光短浅。亦作“面墙而立”。 | 《书·周官》:“不学墙面”孔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论语·阳货》:“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
cháng shēn yù lì长身玉立 | 玉立:比喻体态修美。形容女子身材苗条、肤色洁白。 | 曾朴《孽海花》第31回:“前一个长身玉立,浓眉大眼……,后一个丰容鬋,光彩照人。” |
zhù shū lì shuō着书立说 | 着:写作;立:成就;说:学说。写书或文章,创立自己的学说。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将南京元(玄)武湖赐与庄尚志着书立说,鼓吹休明。” |
ér lì zhī nián而立之年 | 三十岁的代称。 |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qióng qióng gū lì茕茕孤立 | 茕茕:孤零零的样子。孤身一人。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 唐·柳宗元《寄许京兆孟容书》:“茕茕孤立,未有子息,荒陬中少士人女子,无与为婚。” |
lì méi shù yǎn立眉竖眼 | 指耸眉瞪眼,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冯志《敌后武工队》第11章:“警备队员们被他立眉竖眼地一吆唤,都像夹尾巴狗似的溜逃了。” |
lì dǔn xíng mián立盹行眠 | 立:站;盹:瞌睡。站着要打盹,行走要睡觉。形容非常疲倦。 | 元·杨显之《潇湘雨》第四折:“我,我,我立盹行眠。” |
hàn zéi bù liǎng lì汉贼不两立 | 比喻有我无你。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
zhuó lì jī qún卓立鸡群 | 象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 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
yīng yīng yù lì英英玉立 | 仪态俊美的样子。 | 《儒林外史》第十回:“适才会见令表叔,才知尊大人已谢宾客,使我不胜伤感。今见世兄如此英英玉立,可称嗣续有人,又要破涕为笑。” |
liǎng xióng bù bìng lì两雄不并立 | 指两雄不能并容,必定相争斗兼并。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七章:“古语云‘两雄不并立’,何能风雨同舟?” |
dǐng zú ér lì鼎足而立 |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
pín wú lì zhuī zhī dì贫无立锥之地 | 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 |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
jiàn gōng lì yè建功立业 | 建:建立;功:功勋;业:事业。建立功勋和事业。 | 宋 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古之圣贤建功立业、兴利捍患,至于百工小事之事皆有可观。” |
míng bù xū lì名不虚立 | 谓宜有此盛名,果然不虚妄。 | 西汉·司马迁《史记·游侠列传》:“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
chéng jiā lì yè成家立业 | 成家:组成家庭;即结婚;立业:建立事业。指能独立生活或建立某种事业。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定山惟素山主》:“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师曰:‘成家立业。’曰:‘见后如何?’师曰:‘立业成家。’” |
dài zuì lì gōng带罪立功 | 让犯罪的人立功赎罪。 | 清 李渔《蜃中楼 献寿》:“正要议俺的罪刑,恰好西北地方又报亢旱,上帝就着俺去带罪立功。” |
chuí shǒu gōng lì垂手恭立 | 垂:低下;垂手:表示恭敬。形容恭敬地站在旁边随时听从吩咐。 | 《武松演义》第十回:“武松从纱帐里望出来,看见施福、施寿还是垂手恭立,便招呼道:‘贵家院为何不去?我没事了。’” |
shì bù bìng lì势不并立 | 势:情势,状况;并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 《晋书·刘琨传》:“臣与二虏,势不并立。” |
lì shēn xíng dào立身行道 | 道:政治主张和思想。指修养自身,奉行道义。 | 南朝·梁·萧统《与晋安王纲令》:“明公儒学稽古,淳厚笃诚,立身行道,始终如一。” |
wú lì zú zhī dì无立足之地 | 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贾政听说,忙叩头说道:‘母亲如此说,儿子无立足之地了。’” |
xíng xiāo gǔ lì形销骨立 | 身体消瘦;骨架凸现。形容身体极为消瘦。形:身形;形体;销:消瘦;枯槁;骨:骨架;立:树立;凸现。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叶生》:“生嗒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
jiǎo lì jié chū角立杰出 | 卓然特立,超过一般。 | |
qiǎn cí lì yì遣词立意 | 同“遣辞措意”。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你这小妮子,学得几时唱,就晓得遣词立意。” |
yuán bǐ lì chéng援笔立成 | 援笔:拿笔。拿起笔立刻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亦作“援笔成章”、“援笔而就”。 | 《南史·蔡景历传》:“召令草檄,景历援笔立成,辞义感激,事皆称旨。” |
qiú xīn lì yì求新立异 | 立:竖立。追求新奇,以显示与众不同。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4回:“众美人亦因炀帝留心裙带,便个个求新立异蛊惑他,博片刻之欢。” |
sān zú dǐng lì三足鼎立 | 鼎:古代烹煮的炊器;圆形;三足;两耳。像三条腿的鼎那样立着。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
bǐ jiān ér lì比肩而立 |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
héng méi lì mù横眉立目 | 犹言横眉努目。形容怒目相视,态度凶狠的样子。 | 老舍《茶馆》第一幕:“三三两两的打手,都横眉立目,短打扮,随时进来往后院去。” |
máo sēn gǔ lì毛森骨立 | 森:阴森;立:竖立。阴森可怖,汗毛都竖了起来。 | 元 无名氏《桃花女》第二折:“是三更时分了,觉一阵风过,吹的我毛森骨立。” |
qiǎo lì míng sè巧立名色 | 见“巧立名目”。 | 明·李贽《三大夫像议》:“我这里佛自解放光,不似世上一等魍魉匠、魍魉僧巧立名色,诳人钱财也。” |
lì dìng jiǎo gēn立定脚跟 | 立:站。站稳脚跟。指脚踏实地地做事或立场坚定。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1回:“你是个风流人儿,将来于这‘色’之一字,到要立定脚跟。” |
lì zú zhī dì立足之地 | 立足:站住脚。能够站得住脚的地方。比喻存身的处所。 | 清 湘灵子《轩亭冤》:“你们这班狂妄之徒,还有立足之地么?” |
yíng rèn lì jiě迎刃立解 | 同“迎刃而解”。 | 清·魏源《圣武记》第二卷:“苟官兵长驱,则澧州、常德、湘阴迎刃立解,可以夹攻长沙。” |
yuán bǐ lì jiù援笔立就 | 一拿起笔瞬间就完成一篇文章。形容人文思敏捷。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6卷:“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
bù pò bù lì不破不立 | 破:破除;立:建立。不先破除旧的;就不能建立起新的。 |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它们之间的斗争是生死斗争。” |
dāng jiā lì jì当家立计 | 主持家政,筹划生计。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零七回:“贾政本是不知当家立计的人, 一听贾母的话,一一领命。”又第一一七回:“那些少年托着老子娘的福吃喝惯了的,那知当家立计的道理。” |
wán lián nuò lì顽廉懦立 | 使贪婪的人能够廉洁,使怯弱的人能够自立。旧时形容感化力量之大。 | 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
shì yù zé lì事预则立 | 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 《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
ào rán tǐng lì傲然挺立 | 傲然:坚强不屈的样子。挺立:像山峰一样高高地耸立。形容坚强而不可动摇。 | 茅盾《白杨礼赞》:“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
wáng lì zhuī zhī dì亡立锥之地 | 亡:无;立锥:插锥子。没有插锥尖的一点地方。形容极其贫困。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
qióng qióng jié lì茕茕孑立 | 孤独无依的样子。 | 晋 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
zuò lì bù ān坐立不安 | 坐着站着都不安宁。形容烦躁、紧张的样子。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今日天使李俊在家,坐立不安。” |
lì shēn chǔ shì立身处世 | 立身:在社会上立脚;处世:在社会上与人相处交往。在社会上自立;与世人交往相处。指做人的言行和交际等活动。 | 晋 无名氏《沙弥十戒法并威仪序》:“夫乾坤覆载,以人为贵,立身处世,以礼仪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