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海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海的成语
成语解释出处
zhāi shān zhǔ hǎi摘山煮海摘:开发。开山炼铜,煮海取盐。《宋史·李继和传》:“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缺军须。”
zhěn shān fù hǎi枕山负海见“枕山襟海”。明·张煌言《山头重筑海塘碑记》:“台之缑城,枕山负海。”
shí qīng hǎi yàn时清海宴时世清平,四方安定。《敦煌曲子词·献忠心》:“时清海宴定风波,恩光六塞,瑞气遍山坡。”
hǎi kū jiàn dǐ海枯见底海枯:海水干涸。海水干涸之后终究可以看见海底,但并非容易事。用以比喻人心难测。唐·杜荀鹤《感遇》:“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jī shuǐ wéi shān,jī shuǐ wéi hǎi积土为山,积水为海把土堆起来可以成山,把水蓄起来可以成海。比喻积少成多。《荀子·儒效》:“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
háng hǎi tī shān航海梯山渡过大海,攀越高山。指经历艰远的路程。南朝 梁 简文帝《大法颂》序:“航海梯山,奉白环之使。”
ròu shān jiǔ hǎi肉山酒海肉积得像山一样高,酒像海水一样多。形容丰盛的酒席。三国·魏·曹植《与吴季重书》:“原举泰山以为肉,倾东海以为酒。”
pān lù jiāng hǎi潘陆江海陆:晋代诗人陆机;潘:晋代诗人潘岳。比喻有文才的人。唐·陈子良《辨正论序》:“郁郁闲缛锦之文,飘飘竦陵之气,班贾金玉,未可同年,潘陆江海,宁堪方驾。”
piāo yáng guò hǎi飘洋过海渡过海洋。多指去异国他乡或远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飘洋过海寻仙道,立志潜心建大功。”
hǎi shuǐ qún fēi海水群飞比喻国家不安宁。汉·扬雄《太玄经·剧》:“海水群飞,终不可语也。”
fú yú hǎi wài扶余海外指遥远的外国。柳亚子《诗翁行哭李少石》:“从兹双宿复双飞,扶余海外三年久。”
yí shān dǎo hǎi移山倒海移动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惯能撒豆成兵。”
shí lè hǎi kū石泐海枯直到石头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清·倪会鼎《与人书》:“倘邀数行,与贵通家商此数种,传之通邑大都,此为寿我先人,虽石泐海枯,义存无斁。”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准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sì hǎi jiē xiōng dì四海皆兄弟“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hú dǎ hǎi shuāi胡打海摔比喻经得起磕碰,不娇贵。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回:“比不得咱们家的孩子,胡打海摔的惯了的。”
shān bāo hǎi huì山包海汇包:包容;汇:众水会合。汇聚。比喻包罗万象。明·胡应麟《少皇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山包海汇,各适厥用。”
zhàn shān háng hǎi栈山航海指跋山涉水,逾越险阻。南朝宋颜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栈山航海,逾沙轶漠之贡,府无虚月。”
lián shān pái hǎi连山排海形容数量多、规模大。清·柯悟迟《漏网喁鱼集·咸丰六年》:“初八日,得大雨四五寸,河水深一尺,蝗仍连山排海而来,不知内地受伤否?”
chóu shān mèn hǎi愁山闷海忧愁如山,苦闷似海。形容愁闷象山一样大,象海一样深,无法排遣。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二折:“俺又不曾弄月嘲风,怎揽这场愁山闷海。
yí shān huí hǎi移山回海移动山岳,旋转大海。比喻竭尽全力,克服巨大困难。《南宫词纪 题情 琥珀猫儿坠》:“移山回海,招赘相公宅。多就了除名烟月牌。”
shān xíng hǎi xiǔ山行海宿行于山间和宿于海上。谓行旅艰险。唐·韩愈《南海神庙碑》:“方地数千里,不识盗贼,山行海宿,不择处所。”
yí shān jié hǎi移山竭海移动山岳,使大海干竭。比喻力量巨大。《云笈七签》卷二三:“力动乾坤,移山竭海。”
shì shān méng hǎi誓山盟海同“山盟海誓”。明·胡文焕《群音类选·<四块玉·女相私>》:“顿忘了誓山盟海,顿忘了音书不寄来。”
huǒ hǎi dāo shān火海刀山比喻极其危险和困难的地方。京剧《智取威虎山》:“哪怕是火海刀山,也冲上前。”
hào ruò yān hǎi浩若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宋·晁补之《北渚亭赋》:“其下陂湖汗漫,葭芦无畔,菱荷荇藻,蘅荃杜茝,众物居之,浩若烟海。”
shān bāo hǎi róng山包海容比喻器量宏大,胸襟开阔。宋·释惠洪《韩廉使奉御赞》:“究其心胸,山包海容,表里不隔,八窗玲珑。”
tián hǎi yí shān填海移山把山移开填入大海之中。指仙术法力广大。比喻决心极大。
hú chuī hǎi shuāi胡吹海摔胡吹胡来,不负责任。
hǎi yàn hé chéng海晏河澄晏:平静;河:黄河;澄:清澈。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天下太平。清·魏源《秦淮灯船引》:“海晏河澄二百年,那信鲸鲵吞士女。”
fàng yú rù hǎi放鱼入海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根。《三国演义》第四二回:“今刘备釜中之鱼,阱中之虎,若不就此时擒捉,如放鱼入海,纵虎归山矣。”
wǔ zhōu sì hǎi五洲四海泛指世界各地。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màn tiān guò hǎi漫天过海形容没有边际。孙犁《秀露集·耕堂读书记》:“文学的特点之一是夸张,而夸张有时是漫天过海,无止无休的。”
hé qīng hǎi jié河清海竭黄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西京杂记》卷四引汉·枚乘《柳赋》:“小臣莫效于鸿毛,穿街鲜而嗽醪。虽复河清海竭,终无增景于边撩。”
jiāng hǎi tóng guī江海同归归:归宿。百海千江最终都流归大海。形容殊途同归。宋·钱易《南部新书》:“初若矛楯相向,后类江海同归。三殿谈经,自此始也。”
hǎi yàn hé qīng海晏河清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太平盛世。河:黄河;晏:平静。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水西南台道遵和尚》:“一言启口,振动乾坤,山河大地,海宴河清。”
hǎi fèi jiāng fān海沸江翻大海沸腾,江河翻滚。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明 无名氏《那吒三变》第四折:“怒时节海沸江翻,恼时节天昏地惨。”
céng jīng cāng hǎi曾经沧海曾经:以前经历过;沧海:大海。曾经见过大海。后比喻人见过大世面;眼界很高。唐 元稹《离思》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hǎi yàn hé qīng海宴河清沧海波平,黄河水清。形容国内安定,天下太平。五代·欧阳熙《龙寿院光化大师碑铭》:“旋闻海宴河清,远播民舒物泰。”
dà hǎi lāo zhēn大海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枚针。比喻范围大;没有线索;事情很难办成。含有白费力气之意。明 王錂《春芜记 定计》:“觅利如大海捞针,搅祸似干柴引火。”
shān nán hǎi běi山南海北指遥远不能确指的地方或指四面八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比如你姐妹两个的婚姻,此刻也不知在眼前,也不知在山南海北呢?”
dàng hǎi bá shān荡海拔山摇动大海,拔起高山。形容人的力气非常大。
rú duò yān hǎi如堕烟海好像掉在烟雾弥漫的大海里。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王仲祖、刘真长造殷中军谈,谈竟俱载去。刘谓王曰:‘渊源真可!’王曰:‘卿故堕其云雾中。’”
hǎi fèi hé fān海沸河翻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清 洪昇《长生殿 合围》:“抵多少雷轰电转,可正是海沸河翻。”
yún bēi hǎi sī云悲海思如云似海的愁思。《梁书·豫章王综传》:“窥明镜,罢容色,云悲海思徒揜抑。”
dào shān xué hǎi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林游学》:“道山学海功非浅,孔思周情文可传。”
bá shān chāo hǎi拔山超海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顾指则风云总至,回眸而山岳削平,虽复旗鼓所临,有征无战。”
hé mén hǎi kǒu河门海口比喻说大话。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你忒河门海口,不要我拣好的,我不道的拣好的去哩。”
qíng tiān jià hǎi檠天架海形容本领大,能力非凡。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一折:“我是个出水金精兽,稳情取檠天架海梁。”
xuè hǎi shēn chóu血海深仇形容仇恨极大、极深。多指人被杀而引起的仇恨。清 陈天华《狮子吼》:“放着他血海冤仇三百载,鬼混了汉家疆宇十余传。”
sì hǎi chéng fēng四海承风指全国都接受教化。《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zhěn shān jīn hǎi枕山襟海靠山依海。明·蒋一葵《长安客话·古榆关》:“本朝武宁王徐达经略北边,谓是枕山襟海,实辽蓟咽喉,乃移关于此,连引长城为城之址。”
liàng rú jiāng hǎi量如江海比喻度量非常大。元·董君瑞《般涉调·哨遍》:“你是多少人称赞,道你量如江海,器若丘山。”
hé qīng hǎi yàn河清海宴见“河清海晏”。明·张居正《拟唐回鹘率众内附贺表》:“垂衣而治,际河清海宴之期;乘钺有虔,鼓雷厉风飞烈。”
hào rú yān hǎi浩如烟海浩:广大;众多;烟海:茫茫大海。指广大繁多如茫茫烟海。形容书籍、资料、文献等非常丰富。宋 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qíng tiān jià hǎi擎天驾海擎天:支撑上天。形容本领大,能力非凡。元·孔文卿《东床事犯》第一折:“陛下,你便似砍折条擎天驾海紫金梁。”
cāng hǎi yī lín沧海一鳞大海中的一片鱼鳞。比喻非常渺小。《冷眼观》第七回:“因要替一个死百姓伸冤,先得罪了一位阔公子,把自己从前十载青灯,半生黄卷,都随着乌鞭黑帽,犹如沧海一鳞,巫山片云,顷刻间风弛电掣,卷入无何有之乡。”
píng shān fù hǎi凭山负海凭:依靠;负:背倚。依凭山峦,背倚大海。形容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2卷:“福州凭山负海,东南都会,富庶之邦。”
cāng hǎi yí zhū沧海遗珠大海里的珍珠被采珠人所遗漏。比喻埋没人才或被埋没的人才。《新唐书 狄仁杰传》:“异其才,谢曰:‘仲尼称观过知仁,君可谓沧海遗珠矣。’”
hǎi yá tiān jiǎo海涯天角犹言天涯海角。谓僻远的地方。明·刘基《声声慢·咏愁》词:“雨冷云昏日暮,海涯天角轻衾。”
qíng tiān niè hǎi情天孽海孽:罪恶。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贵族之女,俱属从情天孽海而来。”
hǎi nèi cún zhī jǐ,tiān yá ruò bǐ lín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wāng yáng dà hǎi汪洋大海广阔无边;水波连天的大海。比喻事物的范围广阔;声势浩大。汪洋:水势深而广阔。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轰天炮响,汪洋大海起春雷;振地锣鸣,两仞山前丢霹雳。”
rì yuè jīng tiān,hé hǎi dài dì日月经天,河海带地日月天天经过天空,江河天天流经大地。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hú chī hǎi hē胡吃海喝无节制地大吃大喝。
hé mù hǎi kǒu河目海口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hǎi bù bō yì海不波溢海上风平浪静,没有波浪。比喻平安无事。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
shì hǎi méng shān誓海盟山同“山盟海誓”。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六卷:“誓海盟山心已许,几番浅笑深颦。”
jiāng hǎi zhī shì江海之士指志在江海不肯做官的隐士。战国·宋·庄周《庄子·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shèn lóu hǎi shì蜃楼海市旧时比喻人世繁华的虚幻。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罗刹海市》:“呜呼!显荣富贵,当于蜃楼海市中求耳!”
hóu mén sì hǎi侯门似海王公贵族的门庭像大海那样深遂。旧时豪门贵族、官府的门禁森严,一般人不能轻易进入。也比喻旧时相识的人,后因地位悬殊而疏远。唐·崔郊《赠去婢》:“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中;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zhū chén cāng hǎi珠沉沧海珍珠沉在大海里。比喻人才被埋没。明·吾邱瑞《运甓记·师阃宾贤》:“珠沉沧海,玉韫荆山,剑秽黄埃,奇韬远略运灵台,长狐封豕谁无赖。”
yú hǎi qiáo shān渔海樵山入海打鱼,上山砍柴。借指隐居生活。清·方文《留别马倩若兼订毗陵之游》诗:“渔海樵山过此生,向平儿女未忘情。”又《送旻昭御史征兵广西》诗:“愿君早奏升平略,鱼海樵山任所之。”
hǎi wū chóu tiān海屋筹添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宋苏轼《东坡志林·三老语》:“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dōng yáng dà hǎi东洋大海东洋:东边的大海。泛指无边无际的大海。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7卷:“弄得神魂颠倒,意乱心迷,将前妻昔日恩义,撇向东洋大海。”
hǎi kuò tiān kōng海阔天空阔:辽阔。像海一样辽阔;像天空一样没有边际。指天地宽广无边。原比喻人心胸开阔;无拘无束。现常用来形容漫无边际的议论或随意漫谈;没有中心。唐 刘氏瑶《暗别离》:“朱弦暗断不见人,风动花枝月中影;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空不知处。”
duī shān jī hǎi堆山积海形容东西极多。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6回:“别讲银子成了粪土,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是堆山积海的。”
jiǔ zhōu sì hǎi九洲四海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hú chī hǎi hē湖吃海喝放肆地大吃大喝
xuě hǎi bīng shān雪海冰山形容冰雪漫天盖地,天气极其寒冷。
shān zhēn hǎi wèi山珍海味山珍:山里产的珍异食品;海味:海里的美味食品。指山里和海里出产的各种珍贵食品。现泛指各种美味佳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
sì hǎi shēng píng四海昇平指天下太平。
yì shān ēn hǎi义山恩海恩义像海一样深,像山一样高。元·柯丹丘《荆钗记·忆母》:“欣然便周全助路费,召共居,感此义山恩海深难弃。”
hǎi nèi dǐng fèi海内鼎沸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huí shān zhuǎn hǎi回山转海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唐·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诗:“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hǎi dǐ lāo zhēn海底捞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形容很难找到。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一面点起民壮,分头追捕,多应是海底捞针,那寻一个。”
sì hǎi bō jìng四海波静比喻天下太平。
hǎi huái xiá xiǎng海怀霞想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本托意仙游。后以“海怀霞想”谓远游隐居之思。唐·李白《秋夕书怀》诗“海怀结沧洲,霞想游赤城。”
yú shān yuè hǎi逾山越海越过山海。谓长途跋涉。《南齐书·高帝纪上》:“人迹罕至者,莫不逾山越海,北面称蕃。”
kǔ hǎi wú biān,huí tóu shì àn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教语。意指尘世如同苦海,无边无际,只有悟道,才能获得超脱。亦以比喻罪恶虽重,只要悔改,便有出路。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知得心放,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hǎi jiǎo tiān yá海角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唐 白居易《浔阳春 春生》诗:“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yì hǎi ēn shān义海恩山情深似海,恩重如山。喻恩情道义深厚。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
dà hǎi yī zhēn大海一针在大海里捞一根针。比喻无从寻觅。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王本立天涯求父》:“这王珣踪迹无方,分明大海一针,何从捞摸。”
hǎi lì yún chuí海立云垂形容文辞气魄极大。唐·杜甫《朝献太清宫赋》:“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
hǎi nèi wú shuāng海内无双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独一无二。汉·东方朔《答客难一首》:“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
shān zōu hǎi shì山陬海筮山隅和海边。泛指荒远的地方。清 王晫《今世说 德行》:“宦辙所至,山陬海筮,有以读书能为文者,必枉车骑过之。”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诸四海而皆准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jiāng fān hǎi fèi江翻海沸形容水势浩大。多用以比喻力量或声势壮大。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三折:“瞅一眼江翻海沸,喝一声地惨天昏。”
rén shān rén hǎi人山人海人多得像大山大海一样;形容聚集在一起的人特别多。《西胡老人繁胜录》:“四山四海,三千三百,衣山衣海,卦山卦海,南山南海,人山人海。”
hǎi kū shí làn海枯石烂枯:枯干;烂:朽烂。海水干涸;石头朽烂。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或不可能实现。多用作誓言;表示意志坚定;永不改变。也作“石烂海枯”。金 元好问《西楼曲》:“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