湔肠伐胃的成语故事
拼音jiān cháng fá wèi
基本解释湔:洗;伐:敲打。形容以聪慧代替原来的愚钝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陆判》:“湔肠伐胃,受赐已多。尚有一事相烦,不知可否?”
暂未找到成语湔肠伐胃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湔肠伐胃)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上兵伐谋 | |
不伤脾胃 | 茅盾《子夜》:“骂几句不伤脾胃。” |
不矜不伐 | 《尚书 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
东讨西伐 |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由是南驰北走,东讨西伐,运之无旁,按之无下。” |
丢心落肠 | |
九回肠 | 梁简文帝《应令》:“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唐 冯延巳《酒泉子(芳草长川)》:“风微烟澹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
九回肠断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
九曲回肠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
以夷伐夷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
伐冰之家 | 《礼记·大学》:“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郑玄注:“卿大夫以上丧祭用冰。” |
伐功矜能 | 《史记·太史公自序》:“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 |
伐善攘羭 | 唐·李商隐《为荥阳公桂州谢上表》:“敢伐善以攘羭。” |
伐异党同 | 《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怀经协术,所在雾会。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 |
伐性之斧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孟春》:“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 |
伐毛换髓 | 明·梅鼎祚《昆仑奴》第四折:“你此去伐毛换髓,变姓逃形,我何处会得你着。” |
伐毛洗髓 | 清 黄景仁《浴汤泉》诗:“伐毛洗髓欠福命,尘土肠胃聊湔除。” |
伐罪吊人 |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
伐罪吊民 | 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
倾吐衷肠 | |
倾肠倒肚 | 《朱子语录》:“圣人肚肠,更无许多廉纤缠绕,丝来线去。” |
倾肠倒腹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乌巨行禅师法嗣》:“若是临济儿孙,终不依草附木,资福喜见,同参今日,倾肠倒腹。” |
儿女心肠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殊不知有了英雄至情,才成就得儿女心肠。” |
克伐怨欲 | 春秋·鲁·孔丘《论语·宽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 |
党同伐异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党锢传序》:“自武帝以后,崇尚儒学,至有石渠分争之论,党同伐异之说,守文之徒,盛于时矣。” |
兜肚连肠 | 鲁迅《狂人日记》:“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道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
冰肌雪肠 | 清·孔尚任《桃花扇·筵席》:“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冰肌雪肠原自同,铁心石腹何愁冻。吐不尽鹃血满胸。” |
刚肠嫉恶 | 晋·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刚肠嫉恶,轻肆直方,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 |
别具心肠 | 周恩来《在延安各界举行的“双十二”纪念会上的讲演》:“全国抗日高潮必然要走向抗战。……唯独蒋介石先生别具心肠,硬要在日寇进攻绥东之际,拒绝东北军请缨抗日,强迫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继续进行内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