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pò tǐ zì
注音ㄆㄛˋ ㄊㄧˇ ㄗˋ
繁体破體字
旧时指不合正体的俗字。
英unorthographical character;
指不合正体的俗字。
引清•陆以湉 《冷庐杂识·破体字》:“朝考殿试,最重书法,大要以黑、光、匀为主,并不可有破体字。”
亦省作“破体”。 明•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讹字》:“书生传写,破体者多,对读支离,辨正者少。”
通称不合正体的俗字。也作「破体书」。
拼音:pò tǐ zì
解释:旧指不合正体的俗字
【破体字】
字体之一。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三·徐浩论书》“厥后钟(繇)善真书,张(旭)称草圣,右军(王羲之)行法,小令(王献之)破体,皆一时之妙。”
献之书变其父行体而为行草并用,故称破体。王献之的一些书法作品中的与规范汉字不一样的字被称为破体字。
1.除了上面提到的“俗体字”,还出现了手头字、简笔字、灭笔字、破体字、省笔字等不同简化字概念,国民政府将这些叫法统一称为“简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