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书造句


1.故信笔直书,不稍沉思假借,唯慈悲亮察,林夫人前致意请安,不另肃矣。

2.面对这份问卷,这些区(县)委*记、区(县)长或挥笔直书,或掩卷沉思,最终把属于他们的阅读世界呈现在公众面前。

3.辛有的后裔,世袭晋国太史之职,至春秋时,有史官董狐,他不畏*贵,秉笔直书,被誉为“良史”。

4.方谦和秉笔直书统一战线地认为,把技能喊出来根本就是个羞耻play,偶尔得瑟得瑟就行了,用不着次次都来。

5.班固不仅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也是著名的编辑学家,从他编著的图书中可以分析出他的编辑思想,即宣传儒家思想、关注民生、秉笔直书、既继承又创新。

6.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河。

7.待冯简等人离去后姜麒匆匆吃过送来的晚饭,开始在桌案前奋笔直书。

8.在400多页的乱弹琴之后,布西内尔仍然不愿改一改那副德性,她再次把情节扭转了一下;要是换了别的作家,肯定会直书到底。

9.这声音不快不慢,这动作一笔一换,时而左移,时而右变,时而跨出马步,时而又作秉笔直书状。

10.那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11.许元贵欲言又止,似仍前瞻后顾;鹿洲知其尚有顾虑,即命分别给二人笔墨纸砚,据实直书。

12.史家对“书法不隐”、“秉笔直书”的执着追求和与之相对应的史家自身素养的规范,都显示出中国传统史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史学认识论思想。

13.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14.史官由于某种原因,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事情真相,谓之曲笔。

15.鲁隐公至棠观看渔民捕鱼,史官据实直书,其义自见。

16.当然,史官能够做到“仗气直书,不避强御”,除了他们个人作为史官所具备的品德、素养和气节,也是和当时的史官制度分不开的。

17.拿起纸笔,岳不群奋笔直书,既然没了风清扬亲自来鼓舞门派士气,自己就亲自上手,想了办法,来鼓舞门派士气。

18.老王是我在学校里面的死党,那个时候我还整天奋笔直书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家伙都已经开始捣鼓买卖了,具体干什么我不知道,后来大学没毕业就退学了。

19.我也在临阵磨枪,奋笔直书!呵呵!

20.自然这些并不为正在奋笔直书的凌风所知道。

21.照例地送孩子上学,然后上班,一有空余时间就奋笔直书。

22.女子依旧埋头奋笔直书,仿佛把秦朗当成空气。

23.想到这儿蔓思顿时心情舒畅,拿出作业奋笔直书然后准备上线参加活动!刚上线蔓思便收到一条讯息,打开一看她便纠结了“素素!咱们结婚吧!”。

24.此稿系颜真卿因不满权奸的骄横跋扈而奋笔直书的作品,故通篇气势充沛,劲挺豁达,字里行间横溢着粲然忠义之气,显示了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

25.在史学史上,直书与曲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史学现象,都与孔子有关。

26.首页点击量最多的帖子果不其然是秉笔直书的,方谦点开最新的“【推测】阵营的出现及后续发展”。

27.他的同乡后进吴光耀,则不以乡贤阿私为然,访求旧闻,秉笔直书,痛陈湘军之敝。

28.其书法艺术,不为时风所囿,不为赛事所动,始终咬定经典,立根传统,海纳百川,神游八极,遂行止有度,心手相应,振笔直书,渐入“天人合一”之境也。

29.‘朕生长军旅,不亲学问,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国利民之术,各具封事以闻,咸宜直书,勿事辞藻。

30.李健偷偷看了一眼,见哥哥在竹简上面奋笔直书,好像早已成竹在胸,大约过了一盏茶的功夫,一份分家的契约就文不加点地完成了。

31.历史上的史家都怕得罪当朝,事一关联当世,所谓秉笔直书更难做到。

32.我是一个很严谨的人,写作上秉笔直书,毫不夸大其词。

33.秉笔直书、实事求是是它的灵魂;彰往察来、古为今用是它的功能。

34.尽管他有着难言的隐痛,但他仍秉笔直书,实事求是地记录着史实,终著成不朽名作。

35.回避什么,隐瞒什么,当然是作者的权利,但这一权利要如何在‘据实直书’前提下得以维护以求适度、适当?其二,写什么?既然是‘对照’,那就要写出差异。

36.求其得意直书,惬心贵富,铅华洗尽,花样翻新。

37.,史官在史书上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

38.春秋有董狐之笔,恶不掩,善必彰,当年赵盾弑君之后,梗直的史官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连杀数名史官,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39.明燕王朱棣兵变夺取帝位,方孝孺秉笔直书“燕贼篡位”,被杀,灭十族。

40.负责国家档案的齐太史不动声色,秉笔直书“崔杼弑庄公”。


※ "直书"造句资料库汉语词典查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