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ǐn

隐逸


拼音yǐn yì
注音ㄧㄣˇ ㄧˋ

繁体隱逸


词语解释

隐逸yǐn yì

  1. 隐居不仕,遁匿山林,也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花之隐逸者。——宋·周敦颐《爱莲说》隐逸山林。

    privacy;

引证解释

  1. 犹隐居;隐遁。

    《汉书·何武传》:“吏治行有茂异,民有隐逸,乃当召见,不可有所私问。”
    晋•葛洪 《抱朴子·贵贤》:“世有隐逸之民,而无独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无忧,君不可以无臣而致治。”
    丁玲 《一九三〇年春上海(之一)》:“他不能像过去的一些隐逸之士能逃掉一切。”

  2. 指隐居之士。

    《后汉书·岑熙传》:“迁 魏郡 太守,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
    宋•苏舜钦 《独游辋川》诗:“隐逸何曾见,孤吟对古松。”
    鲁迅 《热风·随感录四十八》:“不知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国语辞典

隐逸yǐn yì

  1. 隐居、退隐。

    唐·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诗:「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宋·周敦颐〈爱莲说〉:「菊,花之隐逸者也。」

  2. 隐居的高士。

    《后汉书·卷一七·岑彭传》:「招聘隐逸,与参政事,无为而化。」
    《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我们与山林隐逸不同,既然奉旨召我,君臣之礼是傲不得的。」

网络解释

隐逸

隐逸,汉语词汇。

隐居不仕,遁匿山林,也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隐居避世。

释义:1、犹隐居;隐遁。2、指隐居之士。

分字解释


※ "隐逸"的意思解释、隐逸是什么意思由资料库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隐逸造句


  • 1.古往今来,澹泊明志,宁静致远,是田园隐逸生活的重要精神思想。

    2.于是,古时名人隐逸之士皆有所好,寄自家志趣于草木之中,如松竹梅之流,盖有所托,取其自强不息,铁骨铮铮,傲霜斗雪之意。

    3.这张嘉靖年间的王问手卷亦为明代此种山居隐逸画风的见证,此画为一小横卷,赭黄色的绢本上以水墨皴染,气氛古朴静谧、雅逸清凉。

    4.此时的赵山月虽然身上还有一股隐逸之气,但是,此刻却显得,凤表龙姿,虎步龙骧,那种威严与气派,有一种天生压制。

    5.大文豪苏轼书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态丰腴、结体稳秘、横轻纵重,书法的潇洒奔逸、豪迈不羁与文章的隐逸高蹈、委运乘化相得益彰。

    6.功成身退,隐逸山林,啸傲风月,逍遥一生。

    7.正是隐逸后复出,手创联义会,剿灭赤毒人,名满天下的叶孤先生。

    8.中国的文学传统中,很少有真正的隐逸文学,很少有纯粹的文字游戏,即便是最富有形式感的织锦回文诗,都要附丽在表达对丈夫思念的深情中。

    9.此诗颇有陶潜神韵,但并不是纯粹的隐逸之作,对世事,对前程,他的怨怅很深,不过是故作洒脱而己,其所恋者,仍是红尘功名,仍执着于生命的欢欣。

    10.但因为那幅《桃源隐逸图》虽然已经过了赎当期,但还并不是死当,如果抵押这幅画的人知道这件事情,前来赎当的话,又会是一番麻烦事。

    11.九僧的诗大多描写清幽的山林景色和隐逸生活。

    12.康熙十二年癸丑,诏征山林隐逸,有司推荐,辞不赴。

    13.朝廷下诏求贤,十数年来各督、抚所举皆门生故吏及业经简在帝心之臣,无一山林隐逸之士,负奇才而励品行,尚气节者终不得上进。

    14.比如,明初朝廷曾连续下诏书征召山林隐逸之士,同时又连连摧折儒士名流。

    15.遥想当年林氏隐逸的生活与心境,觉得这眼前的一树一石,都在向我启示,并嘲笑着现代人过于迫促嚣乱的文明生活!我浸淫在幽默中。

    16.不觉更是对隐逸宗大长老不分情由,大生怨气。

    17.有山林隐逸之乐,而不知享者,渔樵也,农圃也,缁黄也;有园亭姬妾之乐,而不能享、不善享者,富商也,大僚也。

    18.可见其韬晦隐逸,托身为诗人,永矢以茅屋菜羹而告终。

    19.到后来,雨越下越大,从牛毛细雨变成了倾盆大雨,视野之间全是一片水幕,星月隐逸,天地之间黑的吓人。

    20.菊花在唐各个时代的诗歌中,寓意着文人们的隐逸、怀思、比颂、物趣、益寿、迟暮、孤独、悲情、渴望入世的情怀,反映出了一个唐朝的由生到盛,由盛至衰灭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