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文 > 白居易的诗 > 题浔阳楼

题浔阳楼

[唐代]:白居易

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题浔阳楼”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常常仰慕陶渊明,想知道他的文思为什么高妙而有才情。

我也常常疑惑韦应物,为什么他的诗情如此清雅闲适。

今天登上浔阳楼,我终于知道他们为什么如此出色了。

江水一片青冷色,清澈见底;匡山树木繁茂,山峰高耸如剑直插在天空。

深夜只见一轮明月高悬在湓江上,清晨香炉峰上云烟缭绕。

是这月光与江山的灵气,给了他们创造文章的灵感。

我没有他们两人那么出色的才能,又为什么来到这里呢。

只是因为登上了高楼偶然间写下了些诗句,实在有愧如此优美的江山景色。

注释

陶彭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日弃官归去,曰:“我岂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后世传为佳话。

怪:奇怪。

韦江州:韦应物。中唐著名诗人,曾任江州刺史。韦诗善写山水田园生与陶诗一脉相承,风格清雅淡远,成就很高。

有以:得以。有以知其然,即终于知道了原因。

匡山:在江西。与庐山并称匡庐。从下文“炉峰”看,此处应是单指。

湓(pén)浦:即湓江,源出江西。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平旦:天明。

炉峰烟:香炉峰上升起的烟气。

日夕:日夜。

孰为:为什么。

偶成句:偶然间写下了些诗句。

“题浔阳楼”鉴赏

赏析

作者在首二句开篇谈到东晋诗人陶渊明,表明自己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作者觉得陶渊明的文思高超玄妙。作者在第二、三句提到和白氏同期稍早的诗人韦应物,称赞其诗歌具有清新闲远的情调。陶氏和韦氏与江州(今江西九江、瑞昌等市县)都有着较深的联系。陶渊明是九江当地人,曾任江州祭酒和彭泽(隶属九江)县令。而韦应物曾担任过江州刺史,亦曾于诗中提及浔阳楼,曰:“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登郡寄京师诸季淮南子弟》)白氏登楼而追忆曾居于江州的前人,对他们的才情抒发强烈的赞扬和佩服。

在前四句中,作者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

至第五、六句,作者的想法渐渐明朗开来,他在登楼之后,知道了为何二人之诗风令他“爱”与“怪”。此二句语言平实,内容简单,但却是承上启下之笔,既让人明白他提及陶韦二人,说“爱”与“怪”的目的,又引人欲观下文,想要了解作者在登上浔阳楼后。究竟是看到什么或感受到什么,让他“有以知其然”。

在第七至第十句时话题一转,以优美的对偶句向众人展现出了江州辽远大气的美景。

七、八两句中,“大江”对“匡山”,体现江州山水俱备;“寒”对“青”,清冷的触感与沉郁的色彩,体现出山水的气势;“见底”与“倚天”相对,下深及江底,上高耸入云天,体现江州山水的壮阔。在这两句的描写中,影像鲜明雄阔,色彩较重,更偏向于可感的视觉和触觉。而第九、十句则转向一种迷濛之中。“深夜”对“平旦”,江州无论晨昏日夜,皆有其独特的美景;“湓浦月”对“炉峰烟”,夜里月光洒在江水上,清晨的香炉峰云烟聚散,给人一种似实而幻,幽静淡雅的迷离感。此二句铺展出江州的柔美风光,与第前两句形成较为明显的对比:色彩一重一淡,感受一真一幻,笔锋一刚一柔。

如此景观所包蕴的“清辉”与“灵气”日夜浸染着昔日的才子诗人,给予他们高玄的文思,清闲的诗情。诗至第十一、十二句,作者胸中已了然,正是这样的山水,赋予陶韦二人创作出令其“爱”和“怪”的作品。

抒怀至此,似乎可告一段落。但作者显然意犹未尽。第十三、十四句所言,或许在说文才不如二人的同时,亦觉官才不如之,虽然对于他人来说,他的为官经历和诗作文笔皆可以证明白氏是有才之人,且丝毫不逊于陶韦,但白氏依然在前人才华前表达出了自谦。最后,他对自己写下此诗作了一番解释:“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自言这首诗是登高兴至而偶发之作。才情有限,无法将所见景物完美地表达,愧对江山美景。被贬谪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其内心有着不得志的苦闷。在“俯仰”一句中,或许亦有可能些微传达出其在政治上挫折顿郁,志不能抒,虽仍为官却愧对自己想要在其间施展抱负的天地江山。

自古以来,登高望远往往能给文人骚客许多的感触或是情致。对于白居易来说亦然。诗题虽为《题浔阳楼》,实乃作者站在浔阳楼上饱览胜景。赞叹江州河山,并怀古抒情之作。登楼面对壮秀河山的白氏,在诗歌中一路笔锋飞扬,语句或直白或工巧,写景挥洒,抒情畅怀。使得全诗富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

创作背景

贞元(公元785-805年)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谪后,于元和十一年左右登上浔阳城楼,触景生情,不禁抚今追昔,留下了这一抒情诗作。

白居易简介

唐代·白居易的简介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白居易的诗(53篇)

猜你喜欢

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二

近现代鲁迅

还家未久又离家,日暮新愁分外加。

夹道万株杨柳树,望中都化断肠花。


好事近·西湖

宋代辛弃疾

日日过西湖,冷浸一天寒玉。山色虽言如画,想画时难邈。

前弦后管夹歌钟,才断又重续。相次藕花开也,几兰舟飞逐。


采桑子·桐庐舟中

清代陶元藻

浮家不畏风兼浪,才罢炊烟,又袅茶烟,闲对沙鸥枕手眠。

晚来人静禽鱼聚,月上江边,缆系岩边,山影松声共一船。


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唐代孟浩然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


板桥晓别

唐代李商隐

回望高城落晓河,长亭窗户压微波。

水仙欲上鲤鱼去,一夜芙蓉红泪多。


夜月渡江

清代沈德潜

万里金波照眼明,布帆十幅破空行。

微茫欲没三山影,浩荡还流六代声。

水底鱼龙惊静夜,天边牛斗转深更。

长风瞬息过京口,楚尾吴头无限情。


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代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清泪 一作:情泪)


奉使登终南山

唐代王湾

常爱南山游,因而尽原隰。

数朝至林岭,百仞登嵬岌。

石壮马径穷,苔色步缘入。

物奇春状改,气远天香集。

虚洞策杖鸣,低云拂衣湿。

倚岩见庐舍,入户欣拜揖。

问性矜勤劳,示心教澄习。

玉英时共饭,芝草为余拾。

境绝人不行,潭深鸟空立。

一乘从此授,九转兼是给。

辞处若轻飞,憩来唯吐吸。

闲襟超已胜,回路倏而及。

烟色松上深,水流山下急。

渐平逢车骑,向晚睨城邑。

峰在野趣繁,尘飘宦情涩。

辛苦久为吏,劳生何妄执。

日暮怀此山,悠然赋斯什。


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

清代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从登香炉峯诗

南北朝鲍照

辞宗盛荆梦,登歌美凫绎。

徒收杞梓饶,曾非羽人宅。

罗景蔼云扃,沾光扈龙策。

御风亲列涂,乘山穷禹迹。

含啸对雾岑,延萝倚峰壁。

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霜崖灭土膏,金涧测泉脉。

旋渊抱星汉,乳窦通海碧。

谷馆驾鸿人,岩栖咀丹客。

殊物藏珍怪,奇心隐仙籍。

高世伏音华,绵古遁精魄。

萧瑟生哀听,参差远惊觌。

惭无献赋才,洗污奉毫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