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关系,只列出前 100 个通的成语
成语 | 解释 | 出处 |
---|---|---|
qióng tōng dé shī穷通得失 | 穷:不得志;通:畅达。遭遇的坎坷与顺利,利益的得与失。指人生遭遇。 | 清·胡泉《<聊斋志异>续题》:“快平生,穷通得失,悲欢笑骂假荒唐。” |
qióng tōng jiē mìng穷通皆命 | 穷:不得志;通:通达。不得志和通达都是命中注定。 | 元·马致远《残曲·女冠子》:“若论才艺,仲尼年少,便合封侯,穷通皆命也。” |
yī tōng bǎi tōng一通百通 | 一个主要的弄通了;其他的自然也都会弄通。通:通晓;懂得。 | 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
mì bù tōng fēng密不通风 | 形容包围紧密或防卫严密,连风也透不进去。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但要访的孤儿有影踪,必然把太平庄上兵围拥,铁桶般密不通风。” |
tōng nán chè běi通南彻北 | 谓贯穿南北。 | 赵树理《三里湾》:“又往前走,就看见东山根通南彻北的一条河从北边的山缝里钻出来,又钻进南边的山缝里去。” |
dí guó tōng zhōu敌国通舟 | 同船的人都成了敌人。比喻众叛亲离。 | 清·黄遵宪《由轮舟抵天津作》诗:“敌国通舟今日事,太仓稊米自家身。” |
tōng biàn dá quán通变达权 | 同“通权达变”。 |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二公通变达权,皆可为长民者之法也。” |
shuǐ xiē bù tōng水楔不通 | 见“水泄不通”。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敕既下,水楔不通,川县相知,榜标道路。” |
dá quán tōng biàn达权通变 | 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 | 《后汉书 贾逵传》:“《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 |
bā miàn yuán tōng八面圆通 | 形容为人处事圆滑,处处应付周全。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8回:“第二要嘴巴会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了官场说官场上的话,见了生意人说生意场中的话,真正要八面圆通,十二分周到,方能当得此任。” |
páng tōng qǔ chàng旁通曲鬯 | 见“旁通曲畅”。 | |
xiāo xī líng tōng消息灵通 | 指对各方面的消息能及时掌握。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就是屯子里消息灵通、心眼挺多的韩家大院的韩老六,也不太清楚。” |
yī niàn tōng tiān一念通天 | 十分专注的一个心念可以和上天沟通。指心念专一 | 汉·魏伯阳《参同契》:“精勤不退,一念通天。” |
shǒu yǎn tōng tiān手眼通天 | 比喻办法多,手段高明。 | 老舍《四世同堂》:“这并不是她相信丈夫的能力,而是相信她自己的手眼通天。” |
tōng shū dá lǐ通书达礼 | 谓通诗书,懂礼仪。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二卷:“原来田氏是东村田贡元的女儿,倒有十分颜色,又且通书达礼。” |
bó tōng jīng jí博通经籍 | 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融传》:“初,京兆挚恂以儒术教授隐于南山,不应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 |
tōng dōu jù yì通都巨邑 | 同“通都大邑”。 | 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小大学书》:“通都巨邑虽有大学,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事不问矣。” |
tōng yì dà dōu通邑大都 | 同“通都大邑”。 |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
mài mài xiāng tōng脉脉相通 | 血管彼此相通。比喻关系密切。 | 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人间的生活,都在这大机轴中息息相关,脉脉相通。” |
mài luò guàn tōng脉络贯通 | 脉络:人体内的经络。比喻事物前后连贯,条理清楚。 | 宋·朱熹《<中庸>序》:“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 |
tōng cái shuò xué通才硕学 |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 郑观应《致家塾潘教习论朱星源十大学书》:“一般自命开通之学生,粗得西学皮毛,辄满口名词,自诩为通才硕学……有不可一世之概。” |
tōng qián chè hòu通前澈后 | 见“通前彻后”。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6回:“只要这等通前澈后一算,就知道这书不是脱岔露空了。” |
dà xiǎn shén tōng大显神通 | 神通:原为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极其高超的本领。形容充分显示出高超的本领。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9回:“他三人辞了师父,在城外大显神通。” |
bù tōng shuǐ huǒ不通水火 | 形容跟人不相往来。 | 东汉 班固《汉书 孙宝传》:“稚季耳目长,闻知之,杜门不通水火。”颜师古注:“不通水火,谓虽邻伍亦不往来也。” |
tōng fēng tǎo xìn通风讨信 | 犹言通风报信。 | 明·沈鲸《双珠记·京邸叙亲》:“宫城中不比民家,虽皇后贵妃,难与父母往来,况宫女禁闭在内,谁能通风讨信。” |
guān yùn hēng tōng官运亨通 | 运:运气;亨通:顺利;通达。官运很顺利;升得很快。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3回:“正碰着官运亨通,那年修理提工案内,得了个异常劳绩,保举免补本班,以府经补用。” |
zhōng tōng wài zhí中通外直 | 莲的茎中心有孔可通上下,其外正直,不弯不曲。比喻人的心胸宽广,行为端正。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
shí shí tōng biàn识时通变 | 见“识时达变”。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尔祖子文,为楚名臣,识时通变。” |
xīn yǒu líng xī yī diǎn tōng心有灵犀一点通 | 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双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灵犀:古人说犀牛是一种灵兽;它的角上有条白纹从角尖通向头脑;感应灵敏;所以称灵犀。 | 唐 李商隐《无题》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liù tōng sì pì六通四辟 |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
fēng tōng dào huì风通道会 | 风:风俗,风气;通:通“同”,共同;会:共同。指风俗人情有共同之处。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二年》:“晋王与君邻藩,虽山河阻绝,风通道会,故来修好,君何怪焉!” |
wú suǒ bù tōng无所不通 | 通:知道。没有什么不知道的。 | 《孝经 感应》:“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
róng huì tōng jiā融会通浃 |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 宋 叶適《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遍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浃,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
tōng gǔ dá biàn通古达变 | 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 宋·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非经天纬地、通古达变者,其文不贵,则文学得其士也。” |
tōng cái zhī yì通财之谊 | 谊:交情。在钱财上互通有无、互相支援的交情。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3回:“你虽是个便家,况你我还有通财之谊;只是你在差次,那有许多银子?” |
shén tōng guǎng dà神通广大 | 原是佛教指其神通法力的广大无边。现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师曰:‘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 |
jiǎn yào qīng tōng简要清通 | 指处事简练扼要,明白通达。 | 语出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吏部郎阙,文帝问其人于锺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 |
tōng wén diào wǔ通文调武 | 谓卖弄文才和武艺。 | 明·无名氏《精忠记·严刑》:“我这里是甚麽衙门?谁许你通文调武,可恶!” |
zhī shū tōng lǐ知书通礼 | 有才学,懂礼仪。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6回:“看了柴进、燕青出言不俗,知书通礼,先自有八分欢喜。” |
tōng shǒu zhì wěi通首至尾 | 从开始到结尾。犹言原原本本。 |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83回:“蕙娘将前前后后,通首至尾,说了一遍。” |
qìng diào bù tōng庆吊不通 | 庆:贺喜;吊:吊唁。不予贺喜、吊唁。指不与人来往 | 章炳麟《平等论》:“是四类者,庆吊不通,婚媾不遂,载在册府,世世无有移易。” |
qū jìng tōng yōu曲径通幽 | 弯曲的小路通到隐蔽幽深的地方。形容园林曲折幽深。 | 唐 常建《破峙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tōng quán dá lǐ通权达理 | 通晓权宜与事理。 | 汉·王粲《弹棋赋》序:“因行聘志,通权达理,六博是也。” |
guǎng dà shén tōng广大神通 | 神通:指神奇的本领。原为佛教语。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超,无所不能。 | 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公门中人,三头六臂,广大神通,真令人无从捉摸。” |
chù lèi páng tōng触类旁通 | 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旁通:互相贯通。指掌握或懂得了某一事物的知识或规律;就可以由此及彼;了解和掌握同类的其它事物。 | 《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bó shí duō tōng博识多通 | 博:广博。识:学识。通:精通事理。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 |
tōng tiān dá dì通天达地 | 犹言顶天立地。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六回:“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女将军。” |
bā xiān guò hǎi,gè xiǎn shén tōng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 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81回:“正是八仙过海,独自显神通。” |
yǒu wú xiāng tōng有无相通 | 互通有无,互相接济。 | 宋·文天祥《刘定伯墓志铭》:“朋友有无相通,急难于我乎赴。” |
tōng gōng yì shì通功易事 | 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
hàn gé bù tōng扞格不通 | 扞格:互相抵触,格格不入。固执成见,不能变通。 | 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一回:“其余十八行省,那一处不是执迷不化,扞格不通呢?” |
liù tōng sì dá六通四达 | 犹四通八达。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49卷:“今谓明义各自为宜,少多非为定准,如六通四达,岂止三耶!” |
tōng qíng dá lǐ通情达理 | 对事理认识得透彻、明了。指说话、做事很讲情理。通、达:明白、通晓。通达人情事理。 | 清 天花才子《后西游记》:“还是这位师兄通情达理,请坐奉茶。” |
wú shī zì tōng无师自通 |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 唐 贾岛《送贺兰上人》诗:“无师禅自解,有格句堪夸。” |
tōng rén dá cái通人达才 | 通人:学识渊博的人;达才:通达事理的人。知识渊博通达古今的人才。 | 西汉·司马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易》之为术,幽明远矣,非通人达才熟能注意焉!” |
xī xī xiāng tōng息息相通 | 连呼吸都是共同的;相通的。比喻彼此关系密切。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他这店就是华中堂的本钱,他们里里头息息相通,岂有不晓得的道理?” |
tōng wén dá lǐ通文达理 | 谓有学问懂道理。 | 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二回:“周员外,依你这许多通文达理,我道为些什么,不过要我替丈夫娶妾么!” |
qián kě tōng shén钱可通神 | 比喻金钱的魔力极大。 | 唐 张固《幽闲鼓吹》:“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 |
wū què tōng cháo乌鹊通巢 | 乌:乌鸦;鹊:喜鹊;通:通“同”,共同。乌鸦与喜鹊同巢。比喻异类和睦相处。 | 《隋书·郭隽传》:“家门雍睦,七叶共居,犬豕同乳,乌鹊通巢,时人以为义感之应。” |
bó wù tōng dá博物通达 | 博物:能辨别许多事物;通达: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学识渊博,通晓事理。 | 东汉·班固《汉书·公孙列东王杨蔡陈郑传赞》:“虽非正法,巨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
shǒu wěi guàn tōng首尾贯通 | 首尾:前后。指前后连贯相通。 | 宋·王观国《学林·古赋题》:“盖亦拟张衡《二京》而为《三都赋》……此赋首尾贯通,亦一赋也。” |
tōng yōu dòng líng通幽洞灵 | 通晓、洞察幽冥灵异之事。 | 南朝·梁·陆倕《新刻漏铭》:“尚辨天意,犹测地情。况我神造,通幽洞灵。” |
tōng tóng yī qì通同一气 | 串通在一起。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况且打死的贼是周瑞的干儿子,必是他们通同一气的。” |
bù tōng shí yí不通时宜 | 不明白当时的形势潮流 | 明·郎瑛《七修类稿·方头》:“今人言不通时宜而无顾忌者曰方头。” |
gù zhí bù tōng固执不通 | 固:顽固;执:坚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变通。 | 李脃人《暴风雨前》第三部分:“偏偏室里坐的恰又是那个固执不通的吴翘胡子。” |
tōng yōu dòng míng通幽洞冥 | 通晓、洞察幽冥之事。 |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文成作师,通幽洞冥。” |
hū xī xiāng tōng呼吸相通 | 比喻认识一致,利害相关。 | 《清史稿 颜伯焘传》:“闽粤互为唇齿,呼吸相通。” |
tōng gòng yǒu wú通共有无 | 谓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杨俊传》:“俊振济贫乏,通共有无。” |
chàng tōng wú zǔ畅通无阻 | 畅:不停滞;畅利地。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运。多指事情能顺利地进行。 | 郭沫若《洪波曲》第九章:“打通了安合公路,使北路的进军畅通无阻。” |
tōng dá ān liàn通达谙练 | 通达:明白;谙练:熟悉,熟练。深知人情事理,处理问题老练。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回:“这人既如此通达谙练,岂有连个礼的轻重过节儿,他也不明白的理?” |
tōng shāng huì gōng通商惠工 | 通商:便利各地货物交流;惠:给人以好处。使贸易畅通,给工商业者带来好处。 | 《左传·闵公二年》:“务材训农,通商惠工。” |
tōng cái liàn shí通才练识 | 博学多才,见识练达。 | 唐·崔尚《唐天台山新桐柏观之颂序》:“夫其通才练识,赡学多闻,翰墨之工,文章之美,皆忘其所能也。” |
tán yuán shuō tōng谈圆说通 | 论说权变之道。 | 明·高攀龙《答叶台山书》:“宁禀前哲之矩,硁硁为乡党自好,而不敢谈圆说通,自陷于无忌惮之中。” |
tōng wén dá lǐ通文达礼 | 谓有学问懂礼仪。 | 清·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七回:“况甥女虽系一小小村女,然读书识字,通文达礼,有才有德,不减古之列女,岂有上以白壁之姿,下就青衣之列?” |
cū tōng wén mò粗通文墨 | 粗:略微;通:通晓。文墨:指写文章。稍微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六卷:“有一少年,姓王名臣,长安人氏,略知书史,粗通文墨。” |
tōng qú dà yì通衢大邑 | 同“通都大邑”。 | 清·王瑬《钞币议》:“又令通衢大邑设立官局,民以他省钞至者,验明准其换本省钞行用。” |
gǒu pì bù tōng狗屁不通 | 指责别人说话或文章极不通顺。 |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5回:“柳老赖婚狼心推测,冯生联句狗屁不通。” |
tōng fēng bào xùn通风报讯 | 见“通风报信”。 | 秦牧《愤怒的海》:“徐大奎进城到县衙门去了,芹姊觑了便,才赶回来通风报讯给我们。” |
róng huì guàn tōng融汇贯通 | 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 秦牧《艺海拾贝 独创一格》:“郑板桥学习任何东西,都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融汇贯通,发扬创造性。” |
cái yùn hēng tōng财运亨通 | 运:运气;命运;亨通:顺利;通畅。发财的运气好;钱赚得顺利;痛快。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0回:“谁知财运亨通,飘到长人国,那酒坛竟大获其利。” |
tōng yuán shí wēi通元识微 | 通晓玄奥微妙的道理。 | 明·张居正《礼乐记》:“孔子睹庙器而知持盈之理,聆琴音而思文王之德,倘有通元识微之士,能于器数之间,仰溯圣人之蕴者,则有司存焉。” |
tōng dū dà yì通都大邑 | 都:都市;邑:城。四通八达的大都会、大城市。 | 唐 韩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之间,而不知为备。” |
tōng wú gòng yǒu通无共有 | 见“通共有无”。 | 宋·叶适《刘建翁墓志铭》:“建翁内事两世母,奉从兄,抚幼弟;外交朋友,接乡里,通无共有。” |
tōng xiāo chè yè通宵彻夜 | 整夜。 | 明·无心子《金雀记·守贞》:“他爱我……通宵彻夜之妙。你与姐姐说,不要轻慢人。” |
tōng jì shú chóu通计熟筹 | 全面考虑,仔细筹划。 | 清·林则徐《报告抵粤日期并体察洋面堵截趸船情形折》:“拟于旬日之间出赴中路之虎门、澳门等处,与水师提臣关天培乘船周览,以便相机度势,通计熟筹。” |
róng huì guàn tōng融会贯通 |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透彻理解。指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合贯穿在一起;从而取得对事理全面透彻的理解。 | 宋 朱熹《朱子全书 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
tōng yōu dòng wēi通幽动微 | 见“通幽洞微”。 | 《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推五岳即须臾,制约宇宙,造化之内,无人可皆,通幽动微。” |
tōng yōu gòng huàn通忧共患 | 共同承担忧患。 | 康有为《上皇帝第二书》:“尝推先王之意,非徒集思广益,通达民情,实以通忧共患,给民合志。” |
bù tōng shì wù不通世务 | 指不了解社会上的情况。 | |
cǐ lù bù tōng此路不通 | 指这种方法或途径行不通。 | 周作人《我的复古的经验》:“但也因此得到一个极大的利益,便是‘此路不通’的一个教训。” |
tōng xiāo dá dàn通宵达旦 | 整整一夜到天亮。通宵:整夜;达:到;旦:天亮。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独孤生归途闹梦》:“狮蛮社火,鼓乐笙箫,通宵达旦。” |
tōng xiǎn chàng jī通险畅机 | 使险要之地畅通无阻。 | 郑观应《上晋抚胡蕲生中丞条陈》:“今欲通险畅机,诚非火车铁路不为功。” |
chù lèi ér tōng触类而通 | 见“触类旁通”。 | 《说郛》卷七七引宋·李之彦《东谷所见·寿福德》:“人之念虑一正,则万善可触类而通;行一善,则万善皆萌蘖于此。” |
dá shì tōng rén达士通人 | 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 宋·陆游《雍煕请机老疏》:“伏望尊官长者,达士通人,共燃续慧命灯,不惜判虚空笔,起难遭想,结果胜缘。” |
tōng cái dá shí通材达识 | 指博学多才、见识练达的人。 | 宋·曾巩《寄欧阳舍人书》:“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
tōng xiāo chè dàn通宵彻旦 | 见“通宵彻昼”。 | 《九尾鱼》第169回:“秋谷知道自己寒热来得厉害的时候,他们两人都是通宵彻旦的伏侍,心上十分感激。” |
pī gǔ tōng jīn披古通今 | 披:翻阅。通:通晓。研究历史,通晓古今。 | 南朝·梁·简文帝《书案铭》:“敬客礼贤,恭思俨束,披古通今,察奸理俗。” |
lǐ tōng wài guó里通外国 | 里通:暗中勾结。与国外反动势力暗中勾结;盗卖本国的情报或国家利益。 | 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 |
shuò xué tōng rú硕学通儒 | 儒:指读书人。学问渊博,通达事理的学者。 | 《后汉书·杜林传》:“博洽多闻,时称通儒。”《南史·顾越传》:“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 |
tōng shàng chè xià通上彻下 | ①谓从天到地。②从上到下。指所有的人。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3卷:“天地是举其大体而言,鬼神是举其中运动变化者,通上彻下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