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诈哑佯聋诈哑佯聋的故事

诈哑佯聋的成语故事


拼音zhà yǎ yáng lóng

基本解释假装哑巴聋子。指置身事外。

出处《群音类选 官腔类 双忠记 睢阳陷守》:“身在伍伦中,怎做得诈哑佯聋,为官食禄,直须尽职输忠。”


暂未找到成语诈哑佯聋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诈哑佯聋)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下塞上聋唐·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不哑不聋《古尊宿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岂不见道,不哑不聋,不做大家公。”
不喑不聋,不成姑公《释名·释首饰》:“不喑不聋,不成姑公。”
不痴不聋《宋书 庾炳之传》:“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这个笑话,细细想去,却很有意味。”
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第224卷:“鄙谚有之‘不痴不聋,不为家翁’,儿女子闺房之言,何足听也?”
不痴不聋,不成姑公《南史·庾仲文传》:“言‘仲文贵要异他尚书’,又云‘不痴不聋,不成姑公’。敢作此言,亦为异也。”
不瞽不聋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谚云: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乘伪行诈汉·刘向《列女传·母仪》:“夫伐功施劳,鲜能布仁;乘伪行诈,莫能久长。”
以聋辨声战国·赵·荀况《荀子·修身》:“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
低声哑气《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陈颜低声哑气答道:‘本县知县相公,在此拜方义士。’”
佯狂避世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41回:“少不得借鉴着佯狂避世,放浪形骸,以为遮饰地步。”
佯轮诈败
佯输诈败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明日吾自引一千兵搦战,却佯输诈败,诱到北山之前,放炮为号,三面夹攻,必获大胜。”
佯风诈冒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三折:“你个弟子孩儿,吃了两种酒,佯风诈冒,手之舞之的打我,你敢再来打我么?”
兵不厌诈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兵以诈立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军不厌诈春秋·楚·孙武《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诈道也。”李筌注:“军不厌诈。”
刁滑奸诈
勒索敲诈徐朔方《<牡丹亭>校注·前言》:“当时捐税重重,而且还派了许多宦官为专使到全国各地去开矿,勒索敲诈,胡作非为。”
发瞽振聋汉·枚乘《七发》:“当时之是,虽有淹病滞疾,犹将伸佉起蹙,发瞽振聋而观望之也。”
发聋振聩清 蕊珠旧史《京尘杂录 厂年玉笋志》:“如洛钟之应铜山,蒲牢夜半鸣,足以发聋振聩。”
吃哑巴亏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四回:“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因是暗昧之事,也不敢声张,竟吃了哑巴亏了。
启瞶振聋
启聩振聋清·邓显鹤《邹君墓志铭》:“居德善俗,启聩振聋,儒者之效,匪徒言说。”
咿咿哑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7回:“那梢公点头,只不应岸上的人,把船望上水咿咿哑哑的摇将去。”
哑口无声《再生缘》第三九回:“话说孟夫人听了这些言语,只气的哑口无声。”
哑口无言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八卷:“一番言语,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