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古达变的成语故事
拼音tōng gǔ dá biàn
基本解释通晓古代的学问,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行事。
出处宋·王禹偁《省试四科取士何先论》:“非经天纬地、通古达变者,其文不贵,则文学得其士也。”
暂未找到成语通古达变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通古达变)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失足成千古恨 |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9回:“这件事本来是我错在前头,此刻悔也来不及了。古人说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身。’” |
一孔不达 | |
一念通天 | 汉·魏伯阳《参同契》:“精勤不退,一念通天。” |
一息万变 | 宋·胡宏《题上封寺》:“风云万变一瞬息,红尘奔走真徒劳。” |
一成不变 | 西汉 戴圣《礼记 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
一窍不通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
一窍通,百窍通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二回:“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 |
一脉相通 | 鲁迅《花边文学·谁在没落》:“倘说:中国画和印象主义有一脉相通,那倒还说得下去的。” |
一通百通 | 明 吴承恩《西游记》:“这猴王也是他一窍通时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习自练,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成了。” |
七十二变 | 毛泽东《矛盾论》:“神话中的许多变化,例如《山海经》中所说的‘夸父追日’,《淮南子》中所说的‘羿射九日’,《西游记》中所说的孙悟空七十二变……” |
万事亨通 | 清 李绿园《歧路灯》:“那孔方兄运出万事亨通的本领,先治了关格之症。” |
万变不离其宗 | 徐特立《抗战给我的机会》:“对任何人,无论相识不相识的,总是一套话。言论有系统,万变不离其宗。” |
万古不变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他们一心向往的,就是从先生那里学来的据说是万古不变的教条。” |
万古不朽 | 老舍《新年醉话》:“画完题‘醉墨’二字,豪放之情乃万古不朽。” |
万古不磨 | 鲁迅《华盖集续编·古书与白话》:“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 |
万古千秋 | 唐 周朴《望中怀古》:“齐心楼上望浮云,万古千秋空姓名。” |
万古常新 | 徐迟《井冈山记》:“你是一座革命的丰碑,屹立于宇宙间,万古常新!” |
万古流芳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老宰辅,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当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
万古留芳 | 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你若存的赵氏孤儿,将名标青史,万古留芳。” |
万古长存 | 宋 晁补之《次韵苏门下寄题雪浪石》:“公归廊庙谁得挽,此石万古当长存。” |
万古长春 | 元·无名氏《谢金吾》第四折:“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
万古长青 | 元 无名氏《谢金吾》:“也论功增封食邑,共皇家万古长春。” |
上情下达 | 《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
下学上达 | 《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
下情上达 | 语出《管子 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
不今不古 | 西汉 扬雄《太玄经 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范望注:“既不合今,亦不合古。” |
不古不今 | 汉 扬雄《太玄经 更》:“童牛角马,不今不古。 |
不期修古 | 战国 韩 韩非《韩非子 五蠹》:“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