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争权攘利争权攘利的故事

争权攘利的成语故事


拼音zhēng quán rǎng lì

基本解释见“争权夺利”。

出处李大钊《大哀篇》:“钻营运动、争权攘利之不暇,奚暇计及民生哉?”


暂未找到成语争权攘利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争权攘利)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一时之权《韩非子·难一》:“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淮南子·人间训》:“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一时权宜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不穿孝这桩事自己也知是一时权宜,其实去报仇,所以才不穿孝。”
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唐·高武仲《中兴间气集》:“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明·顾大典《青衫记·承璀受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大小三军,听吾命令。”
一本万利清 姬文《市声》:“这回破釜沉舟,远行一趟,却指望收它个一本万利哩。”
七捞八攘宋·朱熹《朱子语类》第59卷:“若存得此心,则气常时清……睡梦里亦七捞八攘,如井水不打便清,只管去打便浊了。”
万壑争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
不知利害战国 宋 庄周《庄子 齐物论》:“子不知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
不知权变汉·桓宽《盐铁论·世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
不私其利春秋·齐·管仲《管子·形势解》:“不伐其功,不私其利。”
与世无争《战国策·楚策四》:“自以为无患;与人无争也。”
与世靡争晋·潘岳《许由颂》:“邈哉许公,执真履贞,辞尧天下,抱朴隐形,川停岳峙,澹泊无营,栖迟高山,与世靡争。”
与日月争光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专权恣肆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8回:“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专权擅势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先王之时,春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专权误国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闻其专权误国……朕当即为处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专权跋扈《清朝野史大观·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惟载垣等前后一切专权跋扈情形,谋危社稷,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
两虎相争《战国策 秦策二》:“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史记 春申君列传》:“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示例〗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明 徐元《八义记 张维评话》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丧权辱国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丰功厚利汉·班彪《王命论》:“帝王之祚,必有明圣,显懿之德,丰功厚利积累之业。”
乘利席胜《汉书·蒯通传》:“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荥阳乘利席胜,威震天下。”颜师古注:“席,因也,若人之在席上。”
乡利倍义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乡利倍义乎!”
争先士卒战国·楚·屈原《楚辞·九歌·国殇》:“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争先恐后明 屠勋《屠康僖公集 重建陡门桥记》:“匪公帑而乐施者争先恐后。”
争光日月
争分夺秒《晋书 陶侃传》:“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争前恐后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五十五回:“欢乃麾兵直进,大众争前恐后,一涌而上,无复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