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庐山真面目庐山真面目的故事

庐山真面目的成语故事


拼音lú shāng zhēn miàn mù

基本解释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暂未找到成语庐山真面目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庐山真面目)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面黄肌瘦元 杨梓《霍光鬼谏》:“眼欺缩腮模样,面黄肌瘦形相。”
显山露水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那个从不显山露水的青年实干家的影子,他那高高的身材,宽宽的肩膀。”
目迷五色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眼泪洗面宋·陆游《避暑漫抄》:“又韩玉汝家,有李国主归朝后与金陵旧宫人书云:‘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 宋 裴松之注:“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初出茅庐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开门见山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太白发句,谓之开门见山。”
名山大川《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元·许名奎《忍经》:“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目光短浅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一章:“这位精明的庄稼人思前想后,竟得出了一个目光短浅的结论。”
死要面子张洁《沉重的翅膀》:“你知道爸爸死要面子,绝不会把这些事往外讲。”
青山绿水宋 张端义《贵耳集》下卷:“在夷陵,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
人面兽心东汉 班固《汉书 匈奴传赞》:“夷狄之人贪而好利,披发左衽,人面兽心。”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众喣山动明 李东阳《余肃敏公传》:“役未及兴,而众喣山动。”
满山遍野杜鹏程《保卫延安》第二章:“他坐镇延安,用红蓝铅笔在地图上乱画,我们就满山遍野乱窜!”
山雨欲来风满楼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诗:“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拭目以待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以待。”
头面人物王蒙《悠悠寸草心》:“小小的理发室也反映着人世的沧桑,何况到这里来整容的颇多头面人物。”
目不转睛晋 杨泉《物理论》:“子义燃烛危坐通晓,目不转睛,膝不移处。”
出头露面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春山如笑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铁面无私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我想必得你去作个‘监社御史’,铁面无私才好。”
目不忍见《广东军务记》:“真为目不忍见。”
触目皆是鲁迅《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北京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
反面无情明 邵璨《香囊记》:“他也是一个君主,恐怕反面无情,那时节悔之晚矣!”
目不斜视清 李汝珍《镜花缘》:“都是目不斜视,俯首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