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成语词典迷魂汤迷魂汤的故事

迷魂汤的成语故事


拼音mí hún tāng

基本解释比喻迷惑人的语言或行为。

出处《全元散曲 点绛唇 赠妓》:“使了些巧心机,那里有真情实意。迷魂汤滋味美,纸汤瓶热火猥。”


暂未找到成语迷魂汤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迷魂汤)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历史出处
扬汤止沸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董卓传》:“卓未至,进败”裴松之注引《典略》:“臣闻扬汤止沸,不如灭火去薪。”
目迷五色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迷而不反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失魂丧胆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他那四方脸、紫红脸膛、宽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
赴汤蹈火晋 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迷离惝恍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余金,恰足两月余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
魂飞天外元 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亡魂失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驰魂宕魄闻一多《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着驰魂宕魄的天乐。”
迷迷糊糊曾朴《孽海花》第12回:“车门已硼的关上了,弄得彩云迷迷糊糊,又惊又吓。”
神魂颠倒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亡魂丧胆明 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梦魂颠倒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只因财利迷心,身家念重,时时防贼发火起,自然梦魂颠倒。”
魂飞魄散左丘明《左传 昭公二十五年》:“心之精爽,是谓魂魄;魂魄去之,何以能久?”
鬼迷心窍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61回:“一时鬼迷心窍,后悔不及。”
魄散魂消元·张鸣善《普天乐·赠妓》:“口儿甜,庞儿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迷离恍惚清 曾朴《孽海花》:“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丧胆销魂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
倩女离魂唐·陈玄祐《离魂记》
魂不附体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一个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颜色,使小生魂不附体。”
迷而知反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魄散魂飘《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失魂落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做子弟的,失魂落魄,不惜余生。”
胆丧魂惊《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迷途知反《南史 陈伯之传》:“夫迷途知反,往哲是与。”
魂牵梦萦宋 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
换汤不换药马南邨《燕山夜话 文章长短不拘》:“把一大篇改成几小篇,表面看去,文章似乎很短,但在实际上不过是为短而短,内容仍旧换汤不换药。”
惊魂未定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